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时间:2024.2.24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
第一课时 动物怎样生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通过回顾观察过的动物,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察内容。
3.会查找、交流、汇报对动物的观察结果。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的生活,能有目的地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难点:能系统地描述观察到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猫、鸽、甲鱼、青蛙、金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已经观察过蜗牛、蚂蚁和蝗虫,也观察了蚕的一生。它们的基本需要、生长变化过程、怎样繁殖后代?怎样运动?怎样对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2.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师:"那么,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动物?"
二、探究内容:
1.观察动物。
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让学生说出一
种自己最了解的动物,可以说这种动物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说它怎样生活,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
"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它也排泄废物吗?"
"这种动物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
"这种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怎样运动?"
"这种动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反应?"
(可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由一小组进行描述所观察的动物,其他小组猜该动物的名称。)
3.对各小组汇报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动物吗?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找出与6种动物相似的动物。
2.通过对动物进行分类,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寻找和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马、羊、兔、2种鸟、鸡、2种鱼、蛇、蜥蜴、蝴蝶、蝙蝠等动物的标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形形色色的动物,我们怎样了解它们、辨认它们呢?"
二、探究内容:
1. 找相似的动物。
师:"请大家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和蜻蜓相似的动物并说明怎样相似?然后把找到相似的动物和这种动物的特点联系起来。"
让学生把找出的相似的动物填写在记录表里。
3.交流和讨论。
(1)交流。板书全班找出的与6种动物相似的所有动物。
(2)讨论:"对于表中的内容,你的看法一致吗?"
(3)讨论看法不一致的地方,由学生分别陈述理由,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可以先存疑。
(4)师:"大家看法不一致的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整理和汇总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然后板书。
(5)"应用同学们找出的队伍的共同特点去识别原来大家看法不一致的动物。"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作补充说明。"用动物的共同特点逐一衡量,哪些属于这类动物?哪些不属于?"
(6)交流。
师:"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修改和补充?"
(7)阅读"常见的6类动物"资料,对照资料看自己找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否全面准确。
(让学生在网站:http://210.39.136.105/Sites/xxkx/default.asp 阅读资料。 )
4.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师:"形形色色的动物有许多种、许多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全班展开讨论,统一意见。
(2)让学生把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整理成几方面填好活动手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植物的叶子。
参考资料:
哺乳类动物:像猫那样,身体表面长毛,胎生、小时候吃奶。
鸟类动物:像鸽子、鹰那样身体表面长羽毛、有一对翅膀、一对脚、由大鸟孵化出来的动物。
鱼类动物:像金鱼那样,生活在水里、身体表面长鳞、在水中产卵、用鳍游泳的动物。
昆虫类动物:像蜻蜓、蝴蝶那样,长着三对脚、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的动物。
爬行类动物:像乌龟、鳖、壁虎、蜥蜴那样,身体贴近地面爬行的动物。
两栖类动物:像青蛙、蟾蜍那样在水中产卵,小时候生活在水中,长大以后到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植物怎样生存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有相同之处,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
2.通过回顾"植物"、"植物的一生"的有关内容,了解植物的生存方法。
3.阅读和讨论海尔蒙实验,了解植物制造养料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准备:
植物光合作用的挂图。
绿色植物的叶、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依靠什么生存?动物要吃食物,植物的养料是什么?植物的养料从哪里来?"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作出种种猜测。
师:"上学期我们种凤仙花时知道植物离不开水,如果缺水,植物会干死,

那么水是植物的养料吗?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获得养料吗?动物用嘴吃食物,根是植物的嘴吗?" 让学生进行猜测。
"在三百多年前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所做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书上P6的资料。"
2. 了解海尔蒙的实验。
"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
"海尔蒙的实验是怎样做的?"
"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由于海尔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最终证
明小树增加的82千克物质并不全是从土壤里获得的。)
"海尔蒙怎样作进一步的猜测?"
"我们怎样看海尔蒙的实验和猜测?"
3. 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阅读课文P7。
(2)交流逼供内明确以下问题。
"植物利用什么能量在体内制造食物?"
"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食物?"
"植物主要用什么原料制造食物?"
"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从哪里来?"
"现在明白植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了吗?"
三、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植物利用阳光、空气、水制造养料,并制造其他生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其他生物。植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环境影响植物,植物也影响环境,环境和植物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护植物。)
四、课后拓展。
了解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例如蔬菜中的木耳、蘑菇)以及有关植物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 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注意观察。
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收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
(1) 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 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2. 分组活动。
(1) 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 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回答:
?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应。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相同和不同的植物,达到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3. 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1) 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 "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 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4. 讨论逼供内写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1) 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
(2) 师:"在观察和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1. 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学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动物和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
教学重点: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要总结前5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探究内容:
1.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
把第2、3课的记录加以对照,填好表。

板书:动物、植物的相同点:
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
都能生长、死亡。
都能繁殖后代。
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
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
(2)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
板书: 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
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提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
2. 建立"生物"的概念。
(1) 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点。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
(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火是生物吗?"
"计算机是生物吗?"
师:"生物与非生物是有明显差别的,我们能区分它们吗?"
3. 讨论"我们是什么"。
(1)学生进行讨论。
(2)汇报结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阅读一本有关介绍动植物的书籍。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溶 解
第一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学目标:
1. 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肿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师备: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生备: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师:"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想尝尝味道吗?"
"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内容:
1.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观察比较搅拌成的两杯混合物。
师:"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
"沙在水里溶解了吗?"
(3)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师:"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比较面粉和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4)混合在水中的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5)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3. 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
(1)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分别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和砂糖。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
(2)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和砂糖的变化。
(3)想像糖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4. 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3)小结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了解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或不能溶解在水里。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搅拌能使物质加快溶解。
2.能运用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进行相关实验。
3.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
4.能通过小组的形式对控制变量实验进行设计。
5.经历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
教学难点:记录糖块溶解的时间。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肥皂、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盆等。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提出问题: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速度。
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学生讨论交流:加快肥皂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设计与指导
?选择其中一种假设作为研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交流。
?教师初步的指导:控制变量的教学。
4.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5.运用控制变量的观点进一步探究。
?自主选择其余的一种假设进一步研究。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小组实验。
?得到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过程、方法、知识)
6.知识运用
?加快食盐的溶解。
?加快糖块的溶解。
?说说运用的方法及依据。
7.课外作业:尝试溶解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方法来加快物体的溶解。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问题讨论,并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使学生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

.能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4.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大包、小包)食盐、玻璃棒、(大、小)烧杯、水
小组观察实验用:食盐(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毫升水的烧杯、水槽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把一小包盐倒入杯中并搅拌)大家猜猜我用筷子搅拌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盐会溶解了。)
?教师:(再往杯中倒入一小包盐并搅拌)那再放入这包盐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 (生:盐还会溶解了。)
?教师:那我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生:不会吧。)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出示课题)
2.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请学生说说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学生猜测:10包、12包------(有学生反驳)
?师生讨论:
①这杯子是大杯还是小杯?
②一杯水是多少?
③这杯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④怎样计算食盐?
⑤怎样算溶解到底了?
?师生小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教师:我们怎样来研究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根据讨论情况修正计划。
?教师出示较标准的研究计划,请学生填写。实物投影仪反馈。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研究结果。
3.思考与讨论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其他发现吗?
?教师:怎样来回答课题?
?教师:我们知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那么100毫升的水呢?
?教师:你怎样解释研究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
?教师:在进行了"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后,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
研究计划

班级---------- 小组-----------
?研究的问题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研究的准备
杯里装50毫升的水
2克一包的食盐12包
筷子、水槽、记录纸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我们小组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包食盐,即( )克食盐。
?注意事项
4.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减少水分,可以使被溶解的物质重新沉降出来。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原理。
3.能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盐的沉降"的探究实验。
4.能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结晶盐。
5.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
6.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增加溶液中的水分,想办法溶解浓盐水。
教学难点:知道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饱和盐水、玻璃棒、水、盐,有关海水晒盐的资料
小组观察实验用:饱和盐水、筷子、蒸发皿等蒸发器材、放大镜、食盐等
教学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出示放置在教室内的饱和溶液,小组观察现在的溶液与几天前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到:从水在玻璃杯壁上留下的痕迹,推测出水分减少了;看到了有一些白色颗粒沉淀出来。
?提出问题:沉淀的白色颗粒是怎样来的,水分到那里去了?
?小组讨论分析两个问题:沉淀的盐是原先被溶解的盐,而不是后来加入的;水分是被蒸发了,而不是人为倒掉了。
?进一步提问: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有关吗?
?有些学生认为:水分蒸发是阳光照射的结果,盐的沉降是由于盐粒本身的重量,慢慢沉降出来。这种认识可以用继续搅拌的方法来检验,不同继续溶解了,说明:
2.提出假设: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的减少有关。
3.小组设计实验。
4.交流指导。
?在玻璃杯中加入水,使水面回到原来的位置,搅拌使盐完全溶解。
?为有效地实验,做一刻度。
?有哪些办法可以使水分减少,其中哪些方法是合理的,哪些方法是快速的。
?选择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进行实验。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器材的操作。
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6.讨论:
?在水蒸发的过程中,盐会随着水一起蒸发吗?
?白色颗粒是什么?

?有哪些证据来证明它就是盐?
?观察的方法:观察白色沉降颗粒与原先的盐有什么不同?
?尝味道:这种方法是否合适?
?都可以溶解。
?……
7.怎样从海水中得到盐
?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
?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之间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以及部分气体可以被溶解在液体里。
2.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3.能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以及气体在液体里的溶解现象。
4.能通过溶解现象得到结论。
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3.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4.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5.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天 气
第一课时 云和雨
教学目标:
1.知道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2.知道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水的多少。
3.了解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4.了解雨量等级表。
5.经历观察与记录天空中的云量及雨量的过程。
6.尝试调查雨水的流向。
教学重点:能用雨量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空中云的形状及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在校园里(或附近)寻找一块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场地,这块场地应该比较开阔,没有明显障碍物阻挡学生们的视线,而且场地要比较平坦,不会给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带来不安全因素。
尽量多地搜集一些关于云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学生。
利用一个下雨天,带领学生为每个组收集一杯一天的降水,封存备用。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云的各种资料、科学文件夹、直尺、筷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师:"研究天气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认为'天气'包含哪些内容?你对天气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天气的哪些内容?"
二、探究活动:
1.我们看云去。
?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天空中有什么样的云?云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会移动?云的形状会不会变化?
?把自己看到的云画下来,想一想,它像什么?
?查查资料,云主要有哪些种类,人们怎样称呼它们,各种不同的云预示着什么不同天气?
?和同学交流分享:画的、写的、搜集到的关于云的资料。
2.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讨论:大家认为什么样的天气是晴天、多云和阴天?
?讲授:学习如何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方法。
?估测:今天天空中云的多少?
?判断:今天是晴天、多云还是阴天?
3.下雨了。
?讨论:怎样才能知道下了多少雨?
?制作:利用厚底直筒玻璃杯制作一个简易雨量筒。
?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尺子量雨水的厚度?
?操作:用直尺量雨水的多少。
?观察:对照雨量表确定测量的雨的等级。
4.云和雨的关系。
?讨论:云和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调查:雨停了,地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风的观测
教学目标
1. 知道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 了解风力等级表。
3. 能观测和记录一天中的风向。
4. 能独立制作一架小风车。
5. 能利用风力等级表估测风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风有力量。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方法测量风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风向标、指南针、制作风车的材料、钮扣、风力等级卡片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猜一猜:风的谜语。
?问: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样知道起风了?
二、探究活动:
1.测风的方向。
?和学生们一起去操场(或者其他开阔的地方)寻找风的踪迹。
?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找到风的踪迹的。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位。

找到操场的"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八个方位。
?自己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
?利用风向标测定风向,记录当时的风向。
?观察红旗飘动的方向,比较红旗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箭头的方向是否一致。
?课后继续观察,比较风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2.风有力量。
(1)制作纸风车。
?学习制作方法。
?按要求动手制作一个纸风车。
(2)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纸风车。
?对着纸风车吹气,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
?思考:钮扣为什么会上升?
(3)用自己的话解释钮扣为什么会上升。
?把自己的意见向全班同学汇报。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风车上的钮扣升得快。
3.风力的大小。
(1)看看风力等级表。
?说一说:风级表中利用了哪些物体变化和人的感受来观测风力的大小?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样观测风力的大小?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2)说说自己遇见过的最大风力有多少级,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当时自己有什么感受?
?周围的物体有什么样的变化?
?你认为那是几级风?
(3)说说教材第34页上四幅插图的风力分别是多少级。
?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比一比:看谁能利用风力等级表迅速地判断出是几级风。
第一幅是零级风;
第二幅至少三级;
第三幅至少六级;
第四幅至少十级。
(4)到操场上估测一下,当时的风力是多少级。
?仔细观察操场上的各种物体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有什么感受。
?对照风力等级表做出判断,这时是几级风。
?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在课后继续观测操场上风力的大小,与课堂上观测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三、全课小结。
四、课后拓展。
?注意收看本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过程。
2.会做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了解百叶箱的构成。
教学重点:测量教室内气温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做气温折线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备: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生备: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有谁知道昨天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看看教室里的温度计,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二、探究内容:
1. 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猜一猜,你认为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2)观察学校气象站的百叶箱。
?百叶箱放在什么地方。
?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百叶箱的构造是怎样的,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介绍一下气象台的情况。
2.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样挂。
(2)设计一下,自己准备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一天测几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 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教材P36上的我们测量记录。
比较一下: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教材P36上的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问:"从这幅折线图中,可以看出12月8日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制作折线图。
?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教学时注意提醒学生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避免发生混乱。
(4)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的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的新知识。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教学难点:根据云图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这两天的本地报纸。
生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
二、探究内容:
1. 不同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好的天气里应该怎么办。
?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应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
?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
26;看看天气预报中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
?用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
(4)试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

项目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六星期天
天气¤
气温20℃~28℃

2. 生物预报天气。
(1)听老师说谚语。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蜻蜓赶场,大水当防
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
田螺出水面,不久暴雨见
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朗
麻雀洗澡,有雨快到
鸡不入笼,阴雨将临
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
大蛇横路,泥鳅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
(2)生物为什么能预报天气。
(3)阅读教材P38上的资料。
(4)观察教材上的泥鳅、燕子、蚂蚁怎样预报天气。
泥鳅出水、燕子低飞、蚂蚁上数都预示着快要下雨了。
3. 预测未来的天气。
(1)了解明天的天气。
?说说你是怎样知道今天的天气的。
?要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你有哪些方法。
(看电视、看报纸、打电话查询、听广播、上网查询……)
(2)了解天气预报内容。
?观察20##年9月22日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
?说说你从中知道北京9月22日将是什么样的天气(晴转多云、13℃~24℃)。
从中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3)推测本地未来的天气情况。
?观察比较20##年9月1日、2日的卫星图。说说图中本地区的云层情况。
?根据两天的全国云图、天气图以及相关资料和经验,尝试推测一下本地区第三天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了解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很多的。
4. 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1)说说你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2)阅读本地地区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新内容:空气质量预报、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
(3)讨论:气象台为什么要向社会预报以上这些天气、环境信息?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4)师:你还知道气象台可以为我们发布哪些关于天气的信息?(火险等级、穿衣指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是如何进行天气预报的。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磁铁
第一课时 磁铁的磁性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研究磁铁性质的各项合作探究活动,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
2.会推测磁铁能吸哪些物体,并交流观察到的其他现象。
3.讨论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
教学重点:探究磁铁的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
教学准备:
师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饼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生备:磁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纸片、棉线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不同的铁材料制品多种)。
各小组:铁架台、小钢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块常见的磁铁,问:"这是什么?"(板书:磁铁)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1)我们在什么地方见过磁铁?(哪些物品上有磁铁?)
(2)我们看到过的磁铁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3)(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见过这种形状的磁铁吗?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各种磁铁取个名称。
2.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桌上有很多物体,推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2)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3)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
(4)交流:实验中我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3. 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1)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一样吗?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实验方案,选择一种实验方案观察比较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
教材上的第一个方案:
A B C D E

A点能吸( )个回形针。
B点能吸( )个回形针。
C点能吸( )个回形针。
D点能吸( )个回形针。
E点能吸( )个回形针。


我们的发现:

(4)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一样吗?(原来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
(6)思考:假如在条形磁铁的D处放一颗小钢珠,小钢珠会不会滚动?往哪里滚?如果小钢珠放在A点,会滚动吗?放在正中间的C点呢?
(7)分别试试,实际结果怎样?
4.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1)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呢?
(3)怎样找到饼形磁铁、环形磁铁的磁极?
(4)一块磁铁摔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找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利用了磁铁的磁性。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判断磁铁的南北极,使他们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指导学生探究认识磁铁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
3.能根据现象进行推测,并能进行实验验证从而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4.能应用规律,自己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材料,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实验观察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做一辆磁力小车,理解磁悬浮。
教学准备:
师备:条形磁铁两块。
生备:铁架台、棉线、条形磁铁两块、玩具小车、环形磁铁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教学用的条形磁铁,表面涂了什么颜色?上面标了什么字母?
(2)明白这些字母代表的意思吗?
二、探究内容:
1. 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1)观察悬挂起来的磁铁,说说有什么发现。
(分组观察悬挂着的能自由转动的条形磁铁停下来的指向,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2)磁铁每一次都停在相同的位置吗?它与方向有什么关系?
(磁铁一端总是指向南面,另一端总是指向北面。)
(3)师讲解:原来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简释字母和颜色的规定性)
2. 认识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1)出示另一块磁铁,分辨这块磁铁的南北极。
(2)如果把这块磁铁靠近原来那块悬挂着的磁铁,会有什么现象?
(3)提示:两块磁铁的磁极互相靠近,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怎样找出其中的规律?
(4)分组实验:按照教材中提示的实验方法,每种情况都实验3次以上,并实验结果记入表中。
悬挂的磁极手拿的磁铁吸引排斥
SS
SN
NS
NN
(5)分析实验结果: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6)汇报小结:原来磁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3. 玩磁性相斥游戏。
(1)在一辆玩具小车上装上磁铁,用另一块磁铁靠近小车,推动小车运动起来。
(2)分组做磁铁悬浮实验,用手感受斥力的大小。
(3)介绍磁悬浮列车。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查找有关悬浮列车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做一个小磁铁
教学目标:
1.通过做小磁铁的活动,以及探究怎样使小磁铁两极的磁性更强,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检测自制的小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教学重点:磁化小铁钉的活动。
教学难点:能判断自制磁铁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
磁铁(磁性较强)、小铁钉、钢针、大头针、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大头针和小铁钉)问:"铁钉能吸引大头针吗?有什么办法使铁钉也能吸大头针?
2. 试一试,能使大头针也有磁性吗?
二、探究内容:
1. 铁钉磁化了。
(1)铁钉被磁铁吸过后也有磁性,这就是铁钉被磁化了。
(2)思考:铁钉是怎么磁化的?
(铁钉与磁铁相互接触、相互摩擦)
(3)演示:磁化后的小铁钉的磁性强吗?能吸引多少枚大头针?
(4)问:怎样使铁钉的磁性强一些?
(5)操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铁钉磁性强。说说是怎样使小铁钉磁化的?
2. 做个小磁铁。
(1)小钢针被磁化后就好像是一个小磁铁。
(2)师:我们可以怎样做一个小磁铁呢?需要什么材料?
(3)做个小磁铁:握住磁铁的一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30次。
(4)试试小磁铁的磁性强吗?
3. 判断自制磁铁的南北极。
(1)师:我们自己做的磁铁有南北极吗?拿一端是北极?拿一端是南极?
(2)思考、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判断?
(3)汇报交流检测结果以及检测、判断磁极的方法。
方法一:用已知磁极的磁铁(磁性不可太强)去吸,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来判断;
方法二:将磁铁悬挂起来,等旋转停止后根据方向判断;
方法三:把磁铁嵌在泡沫塑料里,浮在水面上,让其自由漂动,停止后同样根据方向判断;
……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指南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设法使磁铁能沿着水平方向自由转动,从而制成简易指南针。
2.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基本方位。
教学重点:用指南针指定方向。
教学难点:制作简易指南针。
教学准备:
磁铁、教学用指南针;
磁针、缝衣针、圆形橡皮等制作指南针用的材料;
制作好的指南针样品;
"司南"、古代"磁罗盘"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师:"磁铁有哪些特征?磁铁怎么指示南北?"
2. (把一块磁铁随意放在桌上)这磁铁能指示出南北方向吗?为什么没有指示出南北方向?
3. 要让磁铁能沿水平方向自由转动,可用哪些方法?(看书中的图示,能得到一些启发吗?)
4. 尝试用各种方法使磁铁能沿水平方向自由转动。
5. 交流用磁铁指示方向的方法(怎样使磁铁能沿水平方向转动的)。
二、探究内容:
1. 制作指南针。
(1)师:"能够自由转动的磁铁就是一个指南针,我们自己来做个指南针好吗?"
(2)指南针的介绍。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最初是用被称为"磁石"的天然铁矿制成的。在2200多年前,我国人民发现了磁石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并制造出最早的指南针--司南。司南是一只磁石做成的地部圆滑的勺子,放在光滑的铜盘上刻着表示方位的符号,用手轻轻一拨勺子,勺子就会旋转起来,等它听下来时勺柄就指向南方了。南宋时期的人们,已经可以把放置指南针的方向盘上的方位标得更加精确,这是罗经,又叫磁罗盘。宋代期间,我国与阿拉伯地区交往频繁,指南针很快传到了阿拉伯,其后又传入欧洲。14世纪时,欧洲海船也开始装备磁罗盘了。
(3)观察教学用的指南针,它由几部分组成?
(指南针只要由磁针、支架、标明方向的底盘、盒子组成。)
(4)我们准备做一个怎样的指南针:
① 使用什么材料;
②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③ 怎样分工。
(5)操作:根据提供的材料(圆形橡皮、缝衣针、磁针及自带的材料等)制作指南针。
(6)师:"我们自己做的指南针能指示南北方向吗?"
2. 用指南针定方向。
(1)小组操作:你会使用指南针吗?
(2)小组讨论研究怎样用指南针来判断方向。
(3)交流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转动指南针盒,使磁针的南、北极与盒底表明的南、北相一致。)
(4)用指南针来判断教室的各个方向。
3. 游戏:磁铁藏在谁的口袋里。
(1)用指南针来找藏在同学口袋里的磁铁。
(2)用指南针来区分袋里藏着的是铁还是磁铁,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自制一个漂亮的指南针。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声 音
第一课时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在感知声音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
3.能分辨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分辨声音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备:
1.熟悉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尽量多地搜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等。
3.准备好水壶、玻璃杯、勺子等。
生备:
搜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1. 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哪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一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4)讨论分析: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发出的?哪些声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各种声音的感受,并做好记录。
2. 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听听各种固体发出的声音。
师: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
(2)听听各种液体发出的声音。
师:想办法让液体发出声音,能想出多种不同的办法让各种液体发出声音?
(3)听听空气发出的声音。
师: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办法让空气发出声音吗?
(4)讨论:从以上活动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声音与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3. 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同学分别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这个同学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3)分辨声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几只玻璃杯一字排开,分别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敲击,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按声音的高低给杯子排排队,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改变敲击的力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4)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变化的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
师备:
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
生备:
尺子、橡筋、口琴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内容: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使锣、鼓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锣、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尺子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尺子,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 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生的锣、鼓。
?看看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看看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观察发声的橡筋。看看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与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试一试: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是发声。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3. 观察音叉的振动。
(1)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使大小不同的音叉振动,感觉它们发出的声音。
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观察音叉在水里的振动,音叉怎样把振动传入水面。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2)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
?听听钢琴、风琴、吉他等乐器发出的声音,观察它们什么地方在振动。
?观察收录机喇叭的振动,放磁带、收听广播、对着喇叭大声说话等。
?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3)讨论共享。
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声音传播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2.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教学准备:
师备:
漏斗、胶管每组一套,碰铃(石头)、水槽、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等。
生备:
线、纸杯、勺子、筷子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探究内容:
1.听听不同物体传播过来的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听听写字的声音。
?听听同学在桌面上写字的声音。
?说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经过什么途径传播过来的。
?比较自己通过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听听纸杯传过来的声音。
?像图上那样做个土"电话"。
?听听纸杯中的声音。
?说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比较不用纸杯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3)听听听诊器里的声音。
?把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的"听诊器"。
?用"听诊器"听听自己心脏的声音。
?说说自己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说说为什么医生可以用听诊器给病人看病。
2. 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想一想,怎样设计实验--让物体在水中发出声音,试试能不能听到。
(2)听一听,在水槽中碰响碰铃或石头,能不能听到声音。
(3)说一说,有没有听到声音,这说明什么?
(4)交流,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
3. 了解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1)看一看,P61上的资料。
(2)说一说,从资料中自己了解一些什么内容?
(3)思考与交流:为什么可以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去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开过来?为什么狗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休息?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搜集生活中各种利用声音、避免噪声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2.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认识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3.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教学重点:知道在不同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
教学难点:会记录噪声产生的现象和减少噪声方法。
教学准备:
师备:
1、各种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
2、棉花、改变"发声罐"声音的计划卡等。
生备:
1、易拉罐、玻璃珠、黄豆、毛巾等。
2、自己搜集的各种消除噪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声音给我们带来信息,美妙的声音让感到舒服,而噪声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二、探究内容:
1.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发声罐"。
?将不同的材料装进塑料罐和其他材料里,听听哪种材料发出的声音大,哪种材料发出的声音小?
(2)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生的计划。
?小组合作计划并实验。
?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发声罐"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发声罐"不发声?
?把小组的意见集中、修改,选取小组最满意的方法试试。
?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计划并展示本组的实验。
2. 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1)说说你认为我们说话的声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说说你在不同环境(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里的感受。

(3)讨论: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呢?
(4)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3. 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1)了解乐音和噪声。
说说你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讨厌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2)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噪声。
(3)了解人们是怎样减少这些噪声的。
(4)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4. 阅读与拓展。
由学生阅读并讨论《奇妙的声音》。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课后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控制声音的措施。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研究的成果自己制作一个能够发声且具有一定音调的小乐器。
2.通过制作小乐器,加深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怎样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制作小乐器。
教学难点:能找出自己制作的乐器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
师备:
各种乐器的实物或图片,各种乐器声音的录音带。
生备:
鸡蛋壳、瓶子、橡皮筋、树叶、纸张、铅笔、硬质管子、贝壳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也探究了怎样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能不能自己制作一个能发出美妙声音的小乐器呢?"
二、探究内容:
1. 研究乐器的发生方式。
?听听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说说乐器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起什么作用。
2. 收集身边的材料自制小乐器。
?说说自己打算怎样用准备的材料制作小乐器,打算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乐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自己或小组制作小乐器。
?介绍自己制作的小乐器。
3. 怎样使乐器发出不同的音调?
?了解什么是音调。
?说说为什么乐器会发出不同的音调。
?做实验研究怎样使发出的声音高、怎样使发出的声音低。
?调试自己制作的小乐器。
4. 研究怎样放大乐器发出的声音。
?说说乐器的音箱有什么作用。
?说说各种乐器的音箱在哪里。
5. 召开自制小乐器演奏会。
?用自制乐器独奏或合奏一段简单的乐曲。
?大家一起评选最佳演奏奖,最佳乐器制作奖。
6. 评价小乐器。
?自己评价或小组评价自制小乐器,可以从乐器发出的音调、乐器的外观和性能方面进行评价。
?找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的不足。
?说说与自己制作的小乐器相比,真正的乐器的优点是什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针对自己找出的自制乐器的不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修改和进一步加工。


教学后记: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赫章县白果镇中心小学陈招培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为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红星小学—————李彪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为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一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我任教了四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浏阳河小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茨竹小学刘其云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为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李绪华

20xx20xx上学期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后赵小学李绪华通过本学期的试验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就本学五的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学...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科学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认真做好科学课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工作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计划顺利完成了四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有得也有...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年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