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时间:2024.3.10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 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1

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 2

够、许可。)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②名词作动词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同上。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衣服,戴帽子)

乃朝服(朝服:穿上朝服)

③动词使动用法

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④形容词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认为??迟。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鸿门宴》——司马迁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据守;内:同“纳”,纳入)

(2)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3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早上)

(5)令将军与臣有?(?:同“隙”,隔阂,嫌隙)

(6)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

(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使??进入)

(8)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9)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指意外之事 今义:十分,很)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细说:(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详细叙说)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 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省名)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对南地区 今义:省名)

(6)持剑盾步走(走:古:跑 今:步行)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的原因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 今:鱼上的肉)

(9)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两次 今:又一次)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吾得兄事之(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一样用翅膀)

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在当夜)

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抄小路)

(2) 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籍吏民(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示意)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3) 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豪毛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

(4) 形容词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

4

(5) 动词使动用法

臣活之(活: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阻止)

(6)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4.一词多义

(1)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

(2)如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

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固不如也(比得上)

万事如意(顺、随)

(3)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神态)

(4)举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孙叔敖举于海(推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5)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使君谢罗敷(告诉,致意)

二、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把: 具告以事

(2) 介词,用: 请以剑舞

(3) 介词,凭: 不然,籍何以至此

(4) 连词,来:项王未有以应

(5)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樊哙侧其盾以撞 5

2.为

(1) 动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使子婴为相(做)/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2)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我为鱼肉

(3) 介词,被:吾属今为之虏矣

(4) 介词,替、给:君为我呼入

(5) 介词,对,对于: 为之奈何

(6))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何辞为

3.因

(1) 动词,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2) 副词,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

(1) 副词,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

(2) 连词,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 代词。立而饮之(指代“酒”)

(2) 动词,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 助词,的:今日之事何如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于

(1) 介词,对: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介词,引出对象: 贪于财货

(3) 介词,比:长于臣

(4) 介词,在: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 介词,同: 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

(2) 连词,和: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 动词,送与,给: 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

8.而

(1) 连词,表并列:劳苦而功高如此

(2) 连词,表修饰:项王按剑而跽

(3) 连词,表承接:拔剑切而??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然

(1)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沛公默然

(2) 代词,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

(3) 连词,然而: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0.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r?名?之后表示停?,助?)

??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并起判断作用,助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人,代词)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在数词后,有个或种的意思)

6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

(6)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7)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2.疑问句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

(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5)公岂敢入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省略句

(1)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

(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

(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

(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

(5)则与(之)斗卮酒

(6)竖子不足与(之)谋!

(7)沛公军(于)霸上

(8)卫士仆(于)地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4.倒装句

(1)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

(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5)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宾语前置)

(6)贪于财货(于财货,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7)良曰:‘长于臣;(于臣,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8)具告以事(以事,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5.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

7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 (16分)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

1. 供其乏困。

2. 失其所与,不知。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图穷而匕首见。

5.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6. 拒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7.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也。

8.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二、 (16分)找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 秦伯说,与郑人盟。

4.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5. 于是,乃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 沛公军霸上。

7. 项伯杀人,臣活之。

8. 常以身翼蔽沛公。

三、 (16分)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并翻译: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 樊於其褊袒扼腕而进曰。

5. 劳苦功高而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6.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7.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8. 诸?中执兵皆陈殿下

四、 (24分)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

2.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 大王来何操?

4. 不然,籍何以至此?

5.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7. 群臣侍(于)殿上者。

8.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锬稀?/p>

五、 文言阅读: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1、解释:(12分)①善 ②刻意 ③临 ④或 ⑤遽 ⑥绝

2、翻译:(12分)

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4分)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参考答案:

二、1.供 2.智 3.震 4.现 5.卒 6.拒、纳 7. 早 8.背

三、1.贰 2.亡 3.盟 4.亲 5.函 6.军 7.活 8.翼

四、1.行李 2.夫人 3. 穷困 4.褊袒 5.细说 6.山东 7.婚姻 8.?中 五、1.宾语前置句 2.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介宾语前置句

5.被动句 6.判断句 7.省略句

六.宋太宗学书

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3.王羲之。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0xx-03-1815:03来源:互联网[标签:文言文高一语文必修一]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我们进行总结,为帮助大家学好…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知识很多,尤其是知识点特别繁多。第一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为大家做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是有关于文言文的。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秦伯说说同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以为轮?同?б曰鸷婺臼蛊渫淝?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6...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语言基础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ln甄别zhn蒂固d慰藉jin沁人必修四语言基础复妥帖tuti纤发轫rn心脾泌尿qnm习资料巧xin偷觑q檀香山tn方兴漫出蔓草曼妙谩高一语文必修一成坨tu忐忑未艾i翘首qio骂mn寥落语言基础...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以为轮?同?б曰鸷婺臼蛊渫淝?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