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时间:2024.5.20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3、熟练掌握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要点精讲

1、强弱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是指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指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注:①单质、 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化合物中属于电解质的有:活泼金属的氧化物、 水、 酸、 碱和盐;于非电解质的有:非金属的氧化物。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如强酸、 强碱和大部分的盐)

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如:弱酸、弱碱和少量盐)。

注:弱电解质特征:存在电离平衡,平衡时离子和电解质分子共存,而且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

3)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及非电解的判断

2、弱电解质的电离

1)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种可逆过程)

2)电离平衡的特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一样,同样具有“逆、 等、 动、定、 变” 的特征。

①逆: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②等: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③动:动态平衡,即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反应并没有停止。

④定: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和分子浓度保持不变,溶液里既有离子存在,也有电解质分子存在。且分子多,离子少。

⑤变:指电离平衡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外界条件改变,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3)电离常数

①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来表示。通常用Ka表示弱酸的电离常数,用 运遭表示Kb的电离常数。

③意义: 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易电离,所对应的弱酸或弱碱相对较强。

④电离常数的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但由于电离过程热效应较小,温度改变对电离常数影响不大,其数量级一般不变,所以室温范围内可忽略温度对电离常数的影响

b. 电离常数与弱酸、 弱碱的浓度无关,同一温度下,不论弱酸、 弱碱的浓度如何变化,电离常数是不会改变的。即:电离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与温度有关。

3)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①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水溶液中只存在水合阴、 阳离

子,不存在电离平衡。在书写有关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时,应用 “

②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水溶液中既有水合阴、 阳离子又有水合分子,存在电离平衡,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应该用 “” 。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①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是决定性因素。

②外因

a.温度:因电离过程吸热较少,在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般不考虑温度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b.浓度:在一定温度下,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因为溶液浓度越大,离子相互碰撞结合成分子的机会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就越小。因此,稀释溶液会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c.外加物质:若加入的物质电离出一种与原电解质所含离子相同的离子,则会抑制原电解质的电离,使电离平衡向生成分子的方向移动;若加入的物质能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则会促进原电解质的电离,使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本节知识树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类似于化学平衡,应用化学平衡的知识来理解电离平衡的实质和影响因素,并注意电离常数的定义。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课标要求

1、熟练掌握水的电离平衡,外加物质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2、熟练掌握溶液 责匀的计算

3、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就是中和反应

4、熟练掌握中和滴定的步骤,中和滴定实验的误差分析

要点精讲

1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特点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 能发生微弱电离, 电离过程吸热,存在电离平衡。其电离方程式为

2)水的离子积

①定义: 一定温度下, 水的离子积是一个定值。我们把水溶液中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

②一定温度时, Kw是个常数,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Kw越大

③任何水溶液中,水所电离而生成的

④任何水溶液中,

2、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根据水的离子积计算溶液中H+OH-的浓度

室温下,若已知氢离子浓度即可求出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2)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①中性溶液:

②酸性溶液:

③碱性溶液:

3)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3酸碱中和滴定

1)中和滴定的概念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2)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H+与碱电离产生的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3)原理:在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与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所用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碱物质的量比求出未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4)指示剂的选择

①强酸和强碱相互滴定时,既可选择酚酞,也可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

②强酸滴定弱碱时,应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

③强碱滴定弱酸时,应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本节知识树

三、盐类的水解

课标要求

1、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2、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3、熟练掌握外界条件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

要点精讲

1、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碱和弱酸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呈碱性;强酸和弱碱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呈酸性;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呈中性。

2、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1)探究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所含的离子在水中能否与水电离出的H+或 OH-生成弱电解质有关。

2)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原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叫做盐类的水解。

盐类水解的实质是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可看作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3)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般盐类水解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不标“↑ ” 或“ ↓” ,也不把生成物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3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1)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

①内因(决定性因素):盐的组成。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是由盐的本身性质所决定的。

②外因:

a.温度:水解是酸碱中和的逆过程,是吸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可促进水解。

b.浓度:稀释溶液,可使水解生成的离子和分子间的碰撞机会减少,故溶液越稀,水解的程度越大。

c.外加酸、 碱。

d. 两种离子水解且水解后溶液酸碱性相反,则二者的水解相互促进——双水解。

2)盐类水解反应的应用

①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一般情况下,按盐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情况。

不同弱酸的盐,酸根对应的酸越弱,其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②配制溶液

③保存溶液

④除去溶液中的杂质

⑤明矾净水原理:明矾中的Al3+水解产生的胶体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离子形成沉淀。

⑥化肥的施用

小贴士:盐的水解规律可概括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具体理解如下:

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是指盐中有弱酸的阴离子或者有弱碱的阳离子才能水解;若没有,则是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反应。

2)“越弱越水解”指的是弱酸阴离子对应的酸越弱,就越容易水解;弱碱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就越容易水解。

3)“都弱都水解”是指弱酸弱碱盐电离出的弱酸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都发生水解,且水解相互促进。

4)“谁强显谁性”是指若盐中的弱酸阴离子对应的酸比弱碱阳离子对应的碱更容易电离,则水解后盐溶液显酸性;反之,就显碱性。

本节知识树

盐类水解的实质是盐电离生成的离子能消耗掉水电离生成的H+或 OH-,从而引起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致使溶液中自由移动的H+和 OH-的浓度不等,使盐溶液显示不同的酸碱性。

四、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课标要求

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理解沉淀转化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溶度积的概念及应用

要点精讲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Ag+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①难溶物质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大小,我们把物质分为难溶、易溶、微溶和不溶等。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任何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不能进行到底的。

2Ag+Cl-的反应

AgCl是难溶的强电解质,在一定温度下,当把AgCl固体放入水中时, AgCl表面上的Ag+和 Cl-在H2O分子作用下,会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反过来水中的水合Ag+与水合Cl-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其中一些Ag+和Cl-在运动中相互碰撞,又可能沉积在固体表面。当溶解速率与沉淀速率相等时,在体系中便存在固体与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动态平衡。

这种溶液是饱和溶液。上述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这种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Cl-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沉淀溶解平衡

①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速度与沉淀速度相等,溶质的离子与该固态物质之间建立了动态平衡,叫做沉淀溶解平衡。

②溶解平衡的特征

“动” ——动态平衡,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的速率并不为0。

“等”——

“定”——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变”——当改变外界条件时,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2沉淀反应的应用

由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也是动态平衡,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平衡移动——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或沉淀转化为溶液中的离子。

1)不同沉淀方法的应用

①直接沉淀法:除去指定溶液中某种离子或获取该难溶电解质。

②分步沉淀法:鉴别溶液中离子或分别获得不同难溶电解质。

③共沉淀法:加入合适的沉淀剂,除去一组中某种性质相似的离子。

④氧化还原法:改变某种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电解质便于分离。

2)沉淀的溶解

规律:加入的试剂能与沉淀所产生的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挥发性物质或弱电解质(弱酸、 弱碱或水)使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则沉淀就会溶解。

3)溶度积

①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强电解质AmBn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质的离子与该固态物质之间建立动态平衡,这时,离子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叫做溶度积Ksp

②表达式:

对于难溶电解质

在任一时刻都有 。

通过比较溶度积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c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Qc>K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

Qc=K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Qc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若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难溶电解质溶解直至溶液饱和。

本节知识树

沉淀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并称为四大平衡体系,均适用于平衡移动原理,本节主要学习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形成及其应用。

本章知识网络


第二篇: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和题型总结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知识要点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能溶于水的盐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盐是非电解质;

B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弱电解质溶液中必存在溶质分子;

C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也一定是强电解质;

DNa2O2SO2溶液于水后所得溶液均能导电,故两者均是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溶于水或熔化)能否电离(以能否导电来证明是否电离)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鉴别方法: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非电解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

B、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能导电;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不导电;

C浓度相同时,强电解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D、相同条件下,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的导电性相同。

3、强电解质与弱电质的本质区别:

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

4、强弱电解质通过实验进行判定的方法(HAc为例)

1)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2)测0.01mol/LHAc溶液的pH>2

3)测NaAc溶液的pH值;4)测pH= aHAc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

5)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

6)中和10mLpH=1HAc溶液消耗pH=13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10mL;

7)将pH=1HAc溶液与pH=13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8)比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

最佳的方法是;最难以实现的是,说明理由

。(提示:实验室能否配制0.1mol/LHAc?能否配制pH=1HAc?为什么?

5、强酸(HA)与弱酸(HB)的区别:

(1)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pH(HA)pH(HB)

(2)pH值相同时,溶液的浓度CHACHB

(3)pH相同时,加水稀释同等倍数后,pHHApHHB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和醋酸溶液,pH最小的是pH最大的是;体积相同时分别与同种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

pH相同的盐酸、硫酸和醋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最小的是,最大的是;体积相同时分别与同种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

甲酸和乙酸都是弱酸,当它们的浓度均为0.10mol/L时,甲酸中的c(H+)为乙酸中c(H+)3倍,欲使两溶液中c(H+)相等,则需将甲酸稀释至原来的3倍(填“<”、“>”或“=”);试推测丙酸的酸性比乙酸强还是弱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离平衡:H2OH++ OH-水的离子积:KW= [H+]·[OH-]

25, [H+]=[OH-] =10-7mol/L ; KW= [H+]·[OH-] = 10-14

注意: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W值一定

K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①酸、碱:抑制水的电离(pH之和为14的酸和碱的水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的抑制)

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吸热的)

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pH之和为14两种水解盐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的促进)

试比较pH=3HAcpH=4NH4ClpH=11NaOHpH=10Na2CO3四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4、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pH= -lg[H+]

注意:①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可能是溶液)

pH7溶液不一定是酸性溶液(只有温度为常温才对);

③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是溶液)。

已知100时,水的KW=1×10-12,则该温度下

1NaCl的水溶液中[H+]=pH =,溶液呈性。

20.005mol/L的稀硫酸的pH=0.01mol/LNaOH溶液的pH=

2pH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甲基橙、石蕊、酚酞

pH试纸——最简单的方法。操作: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沾取未知液点试纸中部,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数即可。

注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②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用湿润的pH试纸测某稀溶液的pH,所测结果(填“偏大”、“偏小”、“不变”或“不能确定”),理由是

3)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试根据上述三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回答下列问题:①强酸滴定强碱最好选用的指示剂为:

,原因是;②强碱滴定强酸最好选用的指示剂为:,原因是

;③中和滴定不用石蕊作指示剂的原因是

、混合液的pH值计算方法公式

1、强酸与强酸的混合:(先求[H+]:将两种酸中的H+离子数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H+]=[H+]1V1+[H+]2V2/V1+V2

2、强碱与强碱的混合:(先求[OH-]:将两种酸中的OH?离子数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OH-]=([OH-]1V1+[OH-]2V2/V1+V2(注意:不能直接计算[H+])

3、强酸与强碱的混合:(先据H++ OH-==H2O计算余下的H+OH-,①H+有余,则用余下的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H+]OH-有余,则用余下的O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OH-],再求其它)

注意:在加法运算中,相差100倍以上(含100倍)的,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pH=1HClpH=10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将pH=5H2SO4pH=12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20mLpH=5的盐酸中加入1滴(0.05mL0.004mol/LBa(OH)2溶液后pH=

四、稀释过程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1、强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pH+ n(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2、弱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pH+n(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3、强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pHn(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4、弱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pHn(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5、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pH均是向7靠近(即向中性靠近);任何溶液无限稀释后pH均为7

6、稀释时,弱酸、弱碱和水解的盐溶液的pH变化得慢,强酸、强碱变化得快。

pH=3HCl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变为pH=3HAc溶液稀释100倍后pH,若使其pH变为5,应稀释的倍数应(填不等号)100pH=5的稀硫酸稀释1000倍后溶液中[H+][SO42-]=pH=10NaOH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变为pH=10NaAc溶液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

五、“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与“自由H+OH-恰好中和”酸碱性判断方法

1、酸、碱恰好反应(现金+存款相等):

恰好生成盐和水,看盐的水解判断溶液酸碱性。(无水解,呈中性)

2、自由H+OH-恰好中和(现金相等),即“14规则:pH之和为14的两溶液等体积混合,谁弱显谁性,无弱显中性。”:

生成盐和水,弱者大量剩余,弱者电离显性。(无弱者,呈中性)

(1)100mLpH=3H2SO4中加入10mL0.01mol/L氨水后溶液呈性,原因是

pH=3HCl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性,原因是

2)室温时,0.01mol/L某一元弱酸只有1%发生了电离,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上述弱酸溶液的pH4

B加入等体积0.01mol/L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的pH7

C、加入等体积0.01mol/L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的pH7

D、加入等体积pH=10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的pH7

六、盐类的水解(只有可溶于水的盐才水解)

1、盐类水解规律:

①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相促进,两强不水解。

②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Na2CO3NaHCO3)

③弱酸酸性强弱比较:

A、同主族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递减,无氧酸的酸性递增(利用特殊值进行记忆。如酸性:HFHNO3>H3PO4

B、饱和一元脂肪酸的碳原子数越小,酸性越强(如HCOOH>CH3COOH

C、一些常见的酸的酸性:HClOHAlO2、苯酚为极弱酸;醋酸>碳酸;磷酸和H2SO3为中强酸;HClO4为最强含氧酸等。

1)下列物质不水解的是;水解呈酸性的是;水解呈碱性的是

FeSNaINaHSO4KFNH4NO3C17H35COONa

2)浓度相同时,下列溶液性质的比较错误的是(1 3

酸性:H2S>H2Se②碱性:Na2S>NaHS碱性:HCOONa>CH3COONa

④水的电离程度:NaAc2⑤溶液的pHNaHSO32SO43

2、盐类水解的特点:(1)可逆2)程度小3)吸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NaHCO3溶液中碳元素主要以HCO3-存在;

B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呈红色,加热红色变深;

CNH4Cl溶液呈酸性这一事实能说明氨水为弱碱;

D在稀醋酸中加醋酸钠固体能促进醋酸的电离。

3、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水解吸热)

②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

③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H+促进阴离子水解而抑制阳离子水解;OH-促进阳离子水解而抑制阴离子水解)

Na2CO3溶液呈碱性原原因用方程式表示为;能减少Na2CO3溶液中CO32-浓度的措施可以是(1 4 5

加热②加少量NaHCO3固体③加少量(NH4)2CO3固体

加少量NH4Cl加水稀释⑥加少量NaOH

4、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①只电离不水解:如HSO4-

②电离程度>水解程度,显酸性(如: HSO3-H2PO4-

③水解程度>电离程度,显碱性(如:HCO3-HS-HPO42-

写出NaH2PO4溶液中所有的水解和电离方程式

,并指示溶液中[H3PO4][HPO42-][H2PO4-]的大小关系

5、双水解反应:

1)构成盐的阴阳离子均能发生水解的反应为双水解反应(即弱酸弱碱盐)。双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有的甚至水解完全。其促进过程以NH4Ac为例解释如下:

NH4Ac == NH4++ Ac-NH4++ H2O NH3·H2O + H+Ac+ H2O HAc + OH-

两个水解反应生成的H+OH反应生成水而使两个水解反应的生成物浓度均减少,平衡均右移。

2)常见的双水解反应完全的为:Fe3+Al3+AlO2-CO32-(HCO3-)S2-(HS-)SO32-(HSO3-);其特点是相互水解成沉淀或气体。双水解完全的方程式写“==”并标“↑↓”,其离子方程式配平依据是两边电荷平衡,如:2Al3++ 3S2-+ 6H2O == 2Al(OH)3+ 3H2S

写出Al3+CO32-HCO3-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在足量Na2CO3溶液中加少量硫酸铝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泡沫灭火器中使用硫酸铝与小苏打而不用纯碱的原因是;能鉴别Na2CO3NaOHNaClAgNO3和苯酚钠五种溶液的一种试剂是

6、盐类水解的应用:

①混施化肥(NPK三元素不能变成↑和↓)

②泡沫灭火剂(用硫酸铝和小苏打为原料,双水解)

FeCl3溶液止血剂(血浆为胶体,电解质溶液使胶体凝聚)

④明矾净水(Al3+水解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吸附水中悬浮物而聚沉)

NH4Cl焊接金属(氯化铵呈酸性,能溶解铁锈)

⑥判断溶液酸碱性(强者显性)

⑦比较盐溶液离子浓度的大小

⑧判断离子共存(双水解的离子产生沉淀和气体的不能大量共存)

⑨配制盐溶液(加对应的酸防止水解)

七、电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多元弱酸(多元弱酸盐)的电离(水解)的书写原则:分步书写

例:H2S的电离H2S H++ HS-HS-H++ S2-

例:Na2S的水解:H2O+ S2-HS-+OH-H2O + HS-H2S + OH-
注意:不管是水解还是电离,都决定于第一步,第二步一般相当微弱。

2、多元弱碱(多元弱碱盐)的电离(水解)书写原则:一步书写

Al3++ 3H2O Al(OH)3+ 3H+

下列方程式中属于电离方程式的是;属于水解方程式的是

AHCO3-+H2O H3O++ CO32-BBaSO4== Ba2++ SO42-

CAlO2-+ 2H2O Al(OH)3+ OH-DCaCO3(s) Ca2++ CO32-

八、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

1、基本原则:抓住溶液中微粒浓度必须满足的两种守恒关系:

①电荷守恒(电荷数前移:任何溶液均显电中性,各阳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各阴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

②物料守恒(原子个数前移):

某原子的总量(或总浓度)=其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所有微粒的量(或浓度)之和

③质子守恒(得失H+个数前移):

∑得质子后形成的微粒浓度·得质子数==∑失质子后形成的微粒浓度·失质子数

2、同浓度的弱酸和其弱酸盐、同浓度的弱碱和其弱碱盐的电离和水解强弱规律:

①中常化学常见的有三对

等浓度的HAcNaAc的混合溶液:弱酸的电离>其对应弱酸盐的水解,溶液呈酸性

等浓度的NH3·H2ONH4Cl的混合液:弱碱的电离>其对应弱碱盐的水解,溶液呈碱性

等浓度的HCNNaCN的混合溶液:弱酸的电离<其对应弱酸盐的水解,溶液呈碱性

②掌握其处理方法(即抓主要矛盾)

例:0.1mol/LCH3COOH0.1mol/L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则∵溶液呈酸性,∴CH3COOH的电离>CH3COONa的水解,∴[HAc]<0.1mol/L[Ac-]>0.1mol/L.

(因为NaAc的水解呈碱性被HAc的电离呈酸性所掩盖,故可当作“只HAc电离,而NaAc不水解”考虑,即只考虑酸的电离。)

九、酸碱中和滴定(见专题)

十、溶解平衡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一些常见知识

1)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生成难溶电解质的反应为完全反应,用“=”。

2)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1×10-5mol/L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用“=”。如酸碱中和时[H+]降至10-7mol/L<10-5mol/L,故为完全反应,用“=”,常见的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10-5

mol/L故均用=

3)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平衡。

4)掌握三种微溶物质:CaSO4Ca(OH)2Ag2SO4

5)溶解平衡常为吸热,但Ca(OH)2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6)溶解平衡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存在沉淀,否则不存在平衡。

2、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注意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并用“”。如:Ag2S(s) 2Ag++ S2-

3、沉淀生成的三种主要方式

1)加沉淀剂法:Ksp越小(即沉淀越难溶),沉淀越完全;沉淀剂过量能使沉淀更完全。

2)调pH值除某些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常加入难溶性的MOM(OH)2MCO3等除M2+溶液中易水解的阳离子。如加MgO除去MgCl2溶液中FeCl3

3)氧化还原沉淀法:加氧化剂或还原剂将要除去的离子变成沉淀而除去(较少见)

4、沉淀的溶解:

沉淀的溶解就是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常采用的方法有:①加水;②加热;③减少生成物(离子)的浓度。使沉淀溶解的方法一般为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对于难溶物加水和加热对其溶解度的影响并不大。

5、沉淀的转化:

溶液中的沉淀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简而言之,即溶解度大的生成溶解度小的,溶解度小的生成溶解度更小的。

1)对于Ag2S(s) 2Ag++ S2-,其Ksp的表达式为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4

①用稀HCl洗涤AgCl沉淀比用水洗涤损耗AgCl小;

②一般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物质的溶解大多是吸热的;

③对于Al(OH)3(s) Al(OH)3Al3++ 3OH-,前者为溶解平衡,后者为电离平衡;

除去溶液中的Mg2+,用OH-沉淀比用CO32-好,说明Mg(OH)2的溶解度比MgCO3大;

⑤沉淀反应中常加过量的沉淀剂,其目的是使沉淀更完全。

3)如何除去Mg(OH)2中混有的Ca(OH)2?

§2方法、归纳和技巧

一、酸的酸性强弱与溶液的酸性强弱的联系与区别

酸的酸性强弱是指酸电离出H+的难易(越易电离出H+,酸的酸性越强);溶液酸性的强弱是指溶液中[H+]的相对大小(H+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溶液的酸性可能是由酸电离产生的H+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强酸弱碱盐水解而引起的。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C

A、强酸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酸的强;

B、酸越难以电离出质子,其对应的酸根离子就越易水解;

C、溶液的酸性越强,则溶液中的[H+]越大,水的电离程度就越小;

D、在水中完全电离的酸一定是强酸,但强酸的水溶液的酸性不一定强。

二、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强弱的联系与区别

溶液的导电性仅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相关。电荷数相同时,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离子浓度相同时,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溶液导电性越强;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同时一定发生电解!

电解质的强弱是指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电解质越强,在水中就越完全电离,反之就越难电离。相同条件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的强(即导电性对比实验)。

(1)常见的三种导电方式为和电子空穴导电。

2)浓度相同的HClHAcNaHSO4三种酸并联入同一电路中,导电性最强的是,最弱的是

三、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的共性

1、加水均能促进三大平衡;

2、加热均能促时三大平衡(溶解平衡个别例外)

3、三大平衡均为水溶液中的平衡,故都不受压强的影响.

4、均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对于AgCl(s) Ag++ Cl-,平衡后欲使溶液中的[Cl-]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135 )

加氨水②加水NaCl(s)④加AgCl(s)NaBr(s)⑥加热

四、酸碱盐对水的电离的影响

1、水中加酸:酸电离出的H+使平衡H2O H++ OH-逆移,溶液中[H+]主要是酸电离产生的,只有极小部分由水电离产生(可忽略);[OH-]全由水电离产生。

2、水中加碱:碱电离出的OH-使平衡H2O H++ OH-逆移,溶液中[OH-]主要是碱电离产生的,只有极小部分由水电离产生(可忽略);[H+]全由水电离产生。

3、正盐溶液中的[H+][OH-]均由水电离产生:

1)强酸弱碱盐:如AlCl3,水电离产生的OH-部分被阳离子结合生成了难电离的弱碱,故使溶液中[H+]>[OH-]

2)强碱弱酸盐:如NaAc,水电离产生的H+部分被阴离子结合生成了难电离的弱酸,故使溶液中[OH-] > [H+]

4、酸式盐中NaHSO4NaHSO3NaH2PO4中酸根离子以电离为主,故显酸性而抑制水的电离,其余均以水解为主而促进水的电离。

已知某NaHSO3溶液的pH=4,则有关NaHSO3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

ANaHS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Na2SO3溶液,也小于Na2SO4溶液

B[HSO3-]>[H2SO3]>[SO32-]

C、该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1×10-4mol/L

D、加入少量NaOH使溶液的pH升高会使水的电离受抑制

五、QcK

Qc为浓度商:是指刚开始反应(但未反应)时平衡体系各物质浓度幂次方之积之比(对于溶液是指混合后但不反应时的浓度)

K为平衡常数:是指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体系各物质浓度幂次方之积之比。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四大平衡中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化学平衡常数(K)、电离常数(Ka)、水解常数(Kh)、溶度积(Ksp)

QcK的相对大小可反映出体系是否为平衡状态:

(1)Qc>K,过平衡状态,反应将逆向进行;

(2)Qc=K,平衡状态;

(3)Qc,未平衡状态,反应将正向进行

已知25CaSO4Ksp=9.1×10-6,若将0.02mol/LNa2SO4溶液与0.004mol/L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试通过计算溶液中是否有沉淀析出

六、解题方法

1、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

【例1】把0.05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100mL下列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B

A0.05 mol·L1硫酸B0.6 mol·L1盐酸

C0.5 mol·L1的醋酸;D0.5 mol·L1KCl溶液

方法:写将化学程式改为离子方程式的第一步,比较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数的变化

关键:不需考虑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离子的水解;注意加入物质是否过量

2、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已知条件的离子共存判断

【例2】在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4mol/L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C

A)NH4+,Al3+,Br-,SO42-B)Na+,Mg2+,Cl-,NO3-C)K+,Ba2+,Cl-,NO3-D)K+,Na+,SO32-,SO42-

方法:“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4mol/L的溶液”即溶液的pH可能为14也可能为0;也即“下列各组离子既能大量存在于酸性溶液中也能大量存在于碱性溶液之中的是”。注意:若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大于10-7mol/L,则溶液一定呈酸性,溶质中一定有强酸弱碱盐。

【例3】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5mol/L的溶液,其溶质可能是B

ANaHSO4BAlCl3CH2SO4DNaH2PO4

314规则的运用

【例4】将pH=3的盐酸溶液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H4+][Cl-][H][OH-] B[NH4+][Cl-][OH-][H]

C[Cl-][NH4+][H][OH-] D[Cl-][NH4+][OH-][H]

解析:利用“pH之和为14的酸碱等体积混合后,谁弱谁过量显谁性。”规律,判断反应后溶液为NH4ClNH3·H2O的混合溶液且呈碱性,而溶液呈碱性,则以氨水的电离为主,故选B

【例5】在常温下10mLpH=10KOH溶液中,加入pH=4的一元酸HA溶液至pH刚好等于7(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对反应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C

A[A-] = [K+] B[H+] = [OH-]<[K+]<[A-] CV20mL DV20mL

解析:分HA为强酸和弱酸两种情况,再结合14规则:假如酸为弱酸,则加入10mL弱酸后溶液呈酸性,而已知溶液呈中性,故加入的弱酸体积小于10mL

4、溶液混合后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C

【例6】将0.1mol/L NaOH0.1mol/LNH4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离子浓度大小正确的顺序是:

A[Na][Cl-][OH-][H] B[Cl-][Na][OH-][H]

C[Na]= [Cl-][OH-][H] D[Na]= [Cl-][H][OH-]

解析:∵NaOH+NH4Cl=NaCl+NH3·H2O,故先不考虑水解和电离(含水的电离),分别列出反应前后各微粒的物质的量,若反应后有两种或几种微粒的量相等,则要考虑离子的水解和电离。

【例7】将100ml0.1mol/LBaCl2溶液中加入到100ml0.2mol/LH2SO4溶液中,则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浓度的关系的是:C

A[H+][Cl-][Ba2+][SO42-] B[Cl-][H+][SO42-][Ba2+]

C[H+][Cl-][SO42-][Ba2+] D[Cl-][H+][Ba2+][SO42-]

5、量变而量浓度不变

【例8】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石灰乳中加少量生石灰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A、溶液中Ca2+数不变B、溶液的pH不变C、溶液的密度不变D、溶液中[Ca2+]不变

解析:题目已说明温度不变,故不需考虑热效应。CaO + H2O = Ca(OH)2(s),使溶液中水减少而析出Ca(OH)2,但溶液依然为饱和溶液!本题就相当于从饱和石灰水中移去部分饱和溶液,各组分的量变小了,但浓度等度并不变。

【例9】一定温度下,向足量Na2CO3饱和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碳酸钠,析出Na2CO3·10H2O晶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D

A、析出晶体质量2.86gB、溶液的pH不变C、溶液中Na+数增加D、溶液质量减少

§3综合训练

1、下列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B、强电解质都是可溶性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难溶性化合物

C、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无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有溶质分子

D、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弱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B

ACH3COOH = CH3COO-+ H+BNaOH = Na++ OH-

CKClO3K++ ClO3-DBaSO4= Ba2++ S2-+4O2-

3、氨水有下列平衡:NH3·H2O NH4++ OH-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改变下列条件,平衡向左移动,且c(NH4+)增大的是(C

A、加NaOH B、加盐酸C、加NH4Cl D、加同浓度氨水

4、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在室温下平均每n个水分子中只有一个水分子发生电离,则n值为(B

A1×10-14B55.6×107C107D55.6

5、在100100 mL蒸馏水中c(OH-) = 1×10-6mol·L-1,当改变下列条件之一时,c(OH-)仍然等于1×10-6mol·L-1的是(D

A、温度降低到25B、加入10-6mol NaOH固体,保持100

C、加入10-6mol NaCl固体。温度降低到25D、蒸发掉50 mL水,保持100

6、在0.01 mol·L-1H2SO4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是(A

A5×10-13mol·L-1B0.01 mol·L-1C1×10-7mol·L-1D1×10-2mol·L-1

7pH4.5的盐酸1 mL稀释为约1 L,稀释前后溶液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B

A、稀释前后酚酞均为无色B、石蕊由红色变为紫色

C、甲基橙由红色变为黄色D、甲基橙由黄色变为橙色

860 mL 0.5 mol·L-1NaOH溶液和40 mL 0.4 mol·L-1H2SO4相混合后,溶液的pH约为(B

A0.5 B1.7 C2 D13.2

9、在盐类的水解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盐的电离平衡被破坏B、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

C、没有发生中和反应D、溶液的pH一定变大

10、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也相同的一元酸和一元碱相互中和时,溶液(D

A、显酸性B、显碱性C、显中性D、酸碱性无法确定

11、为了配置CH3COO-Na+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值比为11的溶液,可向溶液中加入(C

A、适量的盐酸B、适量的NaOH固体

C、适量的KOH固体D、适量的NaCl固体

12、下列反应中,属于水解反应且使溶液显酸性的是(A

ANH4++ H2O NH3·H2O + H+BHCO3-+ H2O CO32-+ H3O+

CS2-+ H2O HS-+ OH-DNH3+H2O NH4++OH-

13、实验室在配制硫酸铁溶液时,先把硫酸铁晶体溶解在稀硫酸中,再加水稀释到所需的浓度,这样操作的目的是(D

A、提高硫酸铁的溶解度B、防止硫酸铁分解

C、降低溶液的pH D、抑制硫酸铁水解

14、实验室有下列试剂:①NaOH溶液②水玻璃Na2S溶液NH4Cl溶液⑤浓H2SO4,其中必须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保存的是(B

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⑤

15、将0.1mol下列物质置于1 L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中阴离子数最多的是(C

AKCl BMg(OH)2CNa2CO3DMgSO4

16、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含微粒种类最多的是(D

ACaCl2BCH3COONa CNH3DK2S

17、下列物质的稀溶液中,溶质的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2的是(B D

A(NH4)2SO4BNaHSO4CK2S DNa2SO4

18、为了配置NH4+的浓度与Cl-的浓度比为11的溶液,可在NH4Cl溶液中加入(B

适量的HCl②适量的NaCl③适量的氨水④适量的NaOH

A、①②B、③C、③④D、④

1925时,在浓度为1 mol·L-1(NH4)2SO4(NH4)2CO3(NH4)2Fe(SO4)2的溶液中,测得其c(NH4+)分别为abc(单位为mol/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

Aa = b = c Babc Cacb Dcab

20c(NH4+)相同的下列溶液NH4Cl(NH4)2SO4NH4HSO4NH4HCO3,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A、②③①④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②④①③

21、下列仪器使用前不需检验是否漏水的有(A

A、移液管B、分液漏斗C、滴定管D、容量瓶

22、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它们一定相等的是(D

A、质量B、物质的量C、物质的量浓度DH+OH-的物质的量

23、用酸滴定碱时,滴定前读酸式滴定管读数时,仰视读数,滴定结束时读数正确,这样会使测得的碱溶液的浓度(B

A、偏高B、偏低C、不受影响D、不能确定

24、下列实验中,直接采用沾有水滴的仪器,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C

A、氨的喷泉实验:烧瓶B、实验室制取氧气:试管

C、中和滴定:锥形瓶D、中和滴定:滴定管

25、用0.1 mol·L-1NaOH溶液滴定100 mL 0.1 mol·L-1盐酸时,如果滴定误差在±0.1%以内,反应完毕后,溶液的pH范围在(C

A6.9 ~ 7.1 B3.3 ~ 10.7 C4.3 ~ 9.7 D6 ~ 8

26、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是(B

ACa(OH)2BCH3COOH CBaSO4DCH3COONa

27、已知HClO是比H2CO3还弱的酸,反应:Cl2+ H2O HCl + HClO,达到平衡后要使HClO的浓度增大,可加入(C

AH2S BHCl CCaCO3DNaOH(固体)

2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纯水也是一种电解质

B、无论是酸性、中性还是碱性稀溶液,只要温度恒定,c(H+)×c(OH-)是一个常数

C、一定温度下,0.1 mol·L-1的磷酸溶液中H+主要来自于酸的第一步电离

D、强碱溶液中不存在H+

29、体积相同、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时,两者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C

A、相同B、盐酸多C、醋酸多D、无法比较

30、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中,阴离子的总浓度最大的是(A

A0.2 mol·L-1K2S B0.1 mol·L-1Ba(OH)2

C0.2 mol·L-1NaCl D0.2 mol·L-1(NH4)2SO4

3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A、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硫:2CO32-+ SO2+H2O = 2HCO3-+SO32-

B、金属铝溶于盐酸中:Al + 2H+= 2Al3++ H2

C、硫化钠溶于水中:S2-+ H2O = H2S+ OH-

D、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 2H+= CO2+ H2O

32、在相同温度时100mL 0.01mol/L的醋酸溶液与10mL0.1mol/L的醋酸溶液相比较,下列数值前者大于后者的是………………………………………………………………………(B

A.中和时所需NaOH的量B.电离程度

C.H+的物质的量D.CH3COOH的物质的量

33、在醋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 D )

A.1mol/L的醋酸溶液中[H+]约为10-3mol/L B.醋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C.10mL 1mol/L的醋酸恰好与10mL 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在相同条件下,醋酸的导电性比强酸溶液弱

3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B.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

C.氧化钠的水溶液导电,所以氧化钠是电解质D.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钙不是电解质

35HClOH2CO3还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HClO的浓度,可加入……………………( B)

A.HCl B.CaCO3(S) C.H2O D.NaOH

36、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 )

A. NaHS溶于水: NaHS ==Na++ HS-HS-+ H2O H3O++ S2-

B. (NH4)2SO4溶于水: (NH4)2SO42NH4++ SO42-

C.磷酸溶于水中: H3PO4==3H++ PO43-

D.Al(OH)3的电离: Al(OH)3= Al3++ 3OH-

37、某温度下,有两瓶不同浓度的氨水,甲瓶的浓度为0.1mol/L ,乙瓶的浓度为1mol/L,则甲瓶溶液中[OH-]与乙瓶之比为…………………………………………………………………( B)

A.= 1/10 B.大于1/10 C小于1/10 D.无法确定

38、可以判定某酸是强电解质的现象是………………………………………………………( B )

A.该酸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B.该酸可以溶解氢氧化铜

C.该酸可跟石灰石反应,放出CO2D.该酸浓度为0.01mol/LPH2

39、已知AG=lg[c(H+)/c(OH-)],常温下,在AG=-10的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A)Cl-,AlO2-,SO32-,Na+B)NO3-,Ac-,Na+,NH4+C)Cl-,NO3-,Mg2+,K+D)SO42-,HCO3-,Cl-,K+

40、纯水能微弱地电离出。在25时,水电离出的H+OH-浓度为,其离子浓度的乘积为,该乘积叫做。在25时,其数值为,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过程。

41、下列10种物质中:①NaOH溶液H2SO4③硫酸铜晶体CuCH3COOHNaOH固体⑦蔗糖⑧石灰水⑨水银⑩氨水

能导电的有;属于强电解质的有;属于弱电解质的有

42、有ABC三种溶液,其中ApH = 5Bc(H+) = 1×10-4mol·L-1Cc(OH-) = 1×10-11mol·L-1,则三种溶液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43、有一学生在实验室测某溶液的pH,实验时,他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纯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试样进行检测。该学生的操作方法(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分析此操作方法,(填“一定”或“不一定”)会产生误差,理由是

44BiCl3水解生成BiOCl

1)写出BiCl3水解反应方程式:

2)有人把BiCl3叫次氯酸铋,你是否同意此名称

3)如何配置BiCl3溶液

4)把适量固体BiCl3置于浓NaCl溶液中可得澄清溶液,请说出可能的原因

45、完全中和某一元强酸,需一定量的NaOH。如改用与NaOH等质量的Ba(OH)2,反应后溶液显性;如改用与NaOH等物质的量的Ba(OH)2,反应后溶液显性。

46、盐碱地(含较多NaClNa2CO3)不利于作物生长。产生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施加适量石膏可降低盐碱地的碱性,表示其反应原理的离子方程式是

47、已知AnBm的离子积=c(Am+)n·c(Bn-)m,式中的c(Am+)nc(Bn-)m表示平衡时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在某温度下,Ca(OH)2的溶解度为0.74 g,其饱和溶液密度为1 g·mL-1,则该温度下,其离子积为

48、在某无色溶液里,只含有下列8种离子中的某几种:Na+H+AgMg2+Cl-OH-HCO3-NO3-。已知该溶液能跟金属铝反应,且放出的气体只有氢气。试回答:

1)若溶液和铝反应后有AlO2-生成,则其中一定含有大量的离子,还可能含有大量的离子。

2)若溶液和铝反应有Al3+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大量的离子。

49、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做中和滴定的试验,甲同学认真地做了一次实验,就取得了实验数据。乙同学认真地做了两次实验,取两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的测定数据。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方法合理,请简述理由。.

50、阅读下列材料:已知Cu2+Fe2+pH4~5的环境中不水解,而此种情况下,Fe3+几乎全部水解,双氧水(H2O2)是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它的还原产物为水。用粗氧化铜(含少量铁)制纯CuCl2溶液的过程如下:取①50 mL稀盐酸,加入一定量粗氧化铜,加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经测定溶液pH约为2;②向滤液中加入双氧水搅拌;③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纯氧化铜,微热、充分搅拌,经测定溶液的pH约为5;④过滤;⑤浓缩溶液。思考:

1)操作①中的离子方程式

2)操作④中过滤后滤渣的成分是

3)浓缩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4)操作中pH升高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

51.为什么BaCO3沉淀可溶于盐酸中,BaSO4却不溶于盐酸中?(由方程式和平衡体系被破坏来说明,并配以文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上述判断,可以得出盐与酸反应规律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试用简单的实验证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CH3COOH CH3COO-+ H+的电离平衡(写出简单操作现象及实验能说明的问题)

参考答案

§1知识要点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BC 2B

43)(4);(6)(7);HAc为弱酸,pH=1HAc难以配制。能;否,HAc为弱酸,随溶液的的稀释而电离程度增加,故难以配制。

5H2SO4HAcV硫酸>V盐酸=V醋酸(或V硫酸=2V盐酸=2V醋酸)。

H2SO4HAcV醋酸>V盐酸=V硫酸>,弱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3NH4Cl=Na2CO3>HAc=NaOH

4、(1)①强酸弱碱盐;③强碱弱酸盐。10-6mol/L6,中;210

2)不能确定;酸性溶液偏大,中性溶液不变,碱性溶液偏小

3)酚酞;变色明显,酚酞褪色时pH最接近7;甲基橙,甲基橙由橙变黄时,pH最接近7;变色范围广且变色不明显

三、混合溶液pH计算公式

31.311.79

四、

653~5之间;>20:188~10

五、

2、(1)酸;恰好反应生成(NH4)2SO4NH4+水解呈碱性(将题中pH=2改为pH=3)。碱;氨水过量,电离产生的OH-使溶液呈碱性。2B

六、

1、(1)①②③;⑤;④⑥2)①③

2D

3CO32-+ H2O HCO3-+ OH-;①④⑤

4H2O H++OH-H2PO4-HPO42-+H+HPO42-PO43-+H+H2PO4-+H2O H3PO4+OH-

[H2PO4-] > [HPO42-] > [H3PO4]

52Al3++ 3CO32-+ 3H2O == 2Al(OH)3+ 3CO2↑;Al3++ 3HCO3-== Al(OH)3+ 3CO2

Al3++ 3CO32-+ 3H2O ==Al(OH)3+ 3HCO3-产生同样多的CO2用纯碱消耗的Al3+用纯碱有可能不产生CO2或产气量很少。

七、

2ABC

十、

51Ksp=[Ag+]2·[S2-]2)④

3)加足量MgCl2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洗涤即得纯Mg(OH)2

§2方法、归纳和技巧

一、AC

二、1)自由电子导电;自由阴阳离子导电;(2NaHSO4HAc

三、①③⑤⑥

四、A

五、Qc= 2×10-5> Ksp,∴有沉淀析出

六、1B 2C 3B 4B 5AC 6C 7C 8A 9BD

§3综合训练

1C2B 3C 4B 5D 6A 7AB 8B 9B 10D 11C 12A 13D 14B 15C 16D

17BD 18B 19D 20B 21A 22D 23B 24C 25C 26B 27C 28D 29C 30A 31A

32BC 33AD 34A 35B 36A 37B 38B 39A

40H+OH-10-7mol/L1×10-14,水的离子积,1×10-14,可逆

41、①④⑧⑨⑩;②③⑥;⑤

42C >B>A

43、不正确,可能由于稀释而产生误差;不一定,若是中性溶液,则不产生误差,否则产生误差

44、(1BiCl3+ H2O BiOCl + 2HCl2)不同意;3)将BiCl3溶于盐酸中;

4)增大溶液中cCl-)能抑制BiCl3的水解

45、酸;碱

46CO32-+ H2O HCO3-+ OH-CaSO4(s) Ca2++ SO42-Ca2++ CO32-= CaCO3

471×10-3

48、(1OH-Na+Cl-NO3-2OH-HCO3-NO3-Ag+

49、乙;乙能较好地克服实验误差

50、(1CuO + 2H+= Cu2++ H2OFe + 2H+=Fe2++ H2↑;2Fe(OH)3

3)蓝色变绿色;4)一方面2Fe2++2H++H2O2=2Fe3++2H2O消耗了OH-,另一方面CuO消耗H+

51BaCO3(s)Ba2++ CO32-,加入HCl2H++CO32-= H2O + CO2↑使c(CO32-)减少,从而使

BaCO3的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而溶解;而BaSO4(s)Ba2++ SO42-,加入HCl并不能使平衡移动而溶解。强酸制取弱酸。

52、①测稀醋酸溶液的pHa;②向稀醋酸中加入CH3COONa固体;③再次测量溶液的pH>a,则说明存在CH3COOH CH3COO-+ H+

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电解质必须是自身能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对于电解质来说,只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可,而对非电解质则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例如:H2SO4NaHCO3NH4ClNa2ONa2O2Al2O3

强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电解质的强弱与化学键有关,但不由化学键类型决定。强电解质含有离子键或强极性键,但含有强极性键的不一定都是强电解质,如H2OHF等都是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如BaSO4CaCO3

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2、判断

(1)物质类别判断: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多数盐、部分金属氧化物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少数盐和水

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酸除外)、多数有机物单质和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性质判断:

熔融导电:强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均不导电: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3)实验判断:

测一定浓度溶液pH测对应盐溶液pH一定pH溶液稀释测pH变化同等条件下测导电性

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导电能力

电解质不一定导电(NaCl晶体、无水醋酸),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饱和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例1:(上海高考题)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OOH BCl2C.NH4HCO3D.SO2

例2:1)有下列物质:硫酸固体KCl ③食盐水⑤CO2⑥Cl2⑦CaCO3⑧Na2O⑨铜丝氯化氢气体11氨水12浓硫酸13盐酸14碘化氢15硫酸钡。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例3:(全国高考题)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1mol/L甲酸溶液的c(H+)=10-2mol/L B.甲酸以任意比与水互溶

C10mL 1mol/L甲酸恰好与10mL 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在相同条件下,甲酸溶液的导电性比一元强酸溶液的弱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定义和特征

电离平衡的含义

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各分子和离子的浓度都保持不变的状态叫电离平衡状态。任何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存在电离平衡,达到平衡时,弱电解质具有该条件下的最大电离程度。

电离平衡的特征

逆: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存在电离平衡。

等: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动: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不等于零,是动态平衡。

定: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里离子的浓度、分子的浓度都不再改变。

变: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被破坏,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浓度:越稀越电离

在醋酸的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加水稀释,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变大,但c(CH3COOH)c(H+)c(CH3COO-)变小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向右移动,c(CH3COOH)c(H+)c(CH3COO-)增大,但电离程度变小

温度:T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时,使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化学反应: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物质时,可使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以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为例,各种因素对平衡的影响可归纳为下表:

1:(南昌测试题)在CH3COOH CH3COO-+H+的电离平衡中,要使电离平衡右移,且氢离子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NaOH(s) B.加浓盐酸C.加水D.加热

2(全国高考题)用水稀释0.1mol/L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c(OH-)/c(NH3·H2O) Bc(NH3·H2O)/c(OH-) Cc(OH-) Dn(OH-)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强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用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到位。H2CO3H++HCO3-HCO3-H++CO32-,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弱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成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但酸根是部分电离。

NaHCO3=Na++HCO3-HCO3-H++CO32-

强酸的酸式盐如NaHSO4完全电离,但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里的电离是不相同的。

熔融状态时:NaHSO4=Na++HSO4溶于水时:NaHSO4=Na++H++SO42—

3:在一定温度下,无水醋酸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I随加入水的体积V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O”点导电能力为0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点处,溶液的c(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

3abc三点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4)若要使c点溶液中c(Ac-)增大,溶液c(H+)减小,可采取的措施是:

三、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

1、水的电离

⑴电离平衡和电离程度:水是极弱的电解质,能微弱电离

H2O+H2O H3O++OH-,通常简写为H2O H++OH-ΔH>0 25℃时,纯水中c(H+)=c(OH-)=1×10-7mol/L

⑵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c(H+)c(OH-)同时增大,KW增大,但c(H+)c(OH-)始终保持相等,仍显中性。

纯水由25℃升到100℃c(H+)c(OH-)1×10-7mol/L增大到1×10-6mol/L(pH变为6)

②酸、碱:向纯水中加酸、碱平衡向左移动,水的电离程度变小,但KW不变。

③加入易水解的盐

由于盐的离子结合H+OH-而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温度不变时,KW不变。

练习: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可归纳如下:

⑶水的离子积

在一定温度时,c(H+)c(OH-)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W=c(H+)·c(OH-)25℃时,KW=1×10-14(无单位)

KW只受温度影响,水的电离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W增大。

25KW=1×10-14100KW约为1×10-12

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其他稀溶液。不论是纯水还是稀酸、碱、盐溶液,只要温度不变,KW就不变。

⑷水电离的离子浓度计算

125°C时,浓度为1×10-5mol/L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是多少?

酸:C(OH)溶液= C(OH)碱:C(H+)溶液= C(H+)盐:酸性C(H+)溶液= C(H+)碱性C(OH)溶液= C(OH)

2(西安测试题)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 B7 C6 D2

3常温某无色溶液中,由水的电离产生的CH+=1×10-12mol/l,则下列肯定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ACu2+NO3-SO42-Fe3+BCl-S2-Na+K+

CSO32-NH4+K+Mg2+DCl-Na+NO3-SO42-

425°CpH=5HClNH4Cl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比值是:

2、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的c(H+)c(OH-)的相对大小。

在常温下,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

酸性溶液c(H+)>c(OH-), c(H+)>1×10-7mol/L

碱性溶液c(H+)-)c(H+)<1×10-7?mol/L

思考:c(H+)>1×10-7mol/LpH<7的溶液是否一定成酸性

3溶液的pH

表示方法

pH=-lgc(H+) c(H+)=10-pHpOH=-lgc(OH-) c(OH-)=10-pOH

常温下pH+pOH=-lgc(H+)-lgc(OH-)=-lgc(H+)·c(OH-)=14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常温时)

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1pH=7

酸性溶液c(H+)>1×10-7mol·L-1>c(OH-), pH<7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c(H+)<1×10-7mol·L-1>c(OH-), pH>7碱性越强pH越大。

思考:1、甲溶液的pH是乙溶液的2倍,则两者的c(H+)是什么关系?

2pH<7的溶液是否一定成酸性?(注意:pH=0的溶液c(H+)=1mol/L。)

pH的适用范围

c(H+)的大小范围为:1.0×10-14mol·L-1+)<1mol·L-1。即pH范围通常是014

c(H+)≥1mol·L-1c(OH-)≥1mol·L-1时,用物质的量浓度直接表示更方便。

⑷溶液pH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法:只能测出pH的范围,一般不能准确测定pH

②pH试纸法:粗略测定溶液的pH

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的中部,随即(30s)与标准比色卡比色对照,确定溶液的pH

测定溶液pH时,pH试剂不能用蒸馏水润湿(否则相当于将溶液稀释,使非中性溶液的pH测定产生误差);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试液中,以免污染试剂。

标准比色卡的颜色按pH从小到大依次是:红(酸性),蓝(碱性)

③pH计法:精确测定溶液pH

4有关pH的计算

基本原则:一看常温,二看强弱(无强无弱,无法判断),三看浓度(pH or c

酸性先算c(H+),碱性先算c(OH)

单一溶液的pH计算

由强酸强碱浓度求pH ②已知pH求强酸强碱浓度

5:同浓度同体积的HClH2SO4HAcc(H+)、中和NaOH量及与Zn反应快慢和H2产量比较?同pH同体积的HClH2SO4HAcc(H+)、中和NaOH量及与Zn反应快慢和H2产量比较?

加水稀释计算

强酸pH=a,加水稀释10n倍,则pH=a+n弱酸pH=a,加水稀释10n倍,则pH

强碱pH=b,加水稀释10n倍,则pH=b-n弱碱pH=b,加水稀释10n倍,则pH>b-n

酸、碱溶液无限稀释时,pH只能约等于或接近于7,酸的pH不能大于7,碱的pH不能小于7

对于浓度(或pH)相同的强酸和弱酸,稀释相同倍数,强酸的pH变化幅度

6PH=2的两种一元酸HXHY1ml,分别加水稀释至100ml,其PH值分别变为a,b,a>b,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的相对强弱是:HX>HY

B.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的NaXNaY溶液,其PH值前者大。

C.与足量锌粉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HYHX多。

D.若a=4,则为HX强酸,HY为弱酸。

酸碱混合计算

两种强酸混合c(H+)=

两种强碱混合c(OH-)=

酸碱混合,一者过量时

c(OH-)c(H+)=

若酸过量,则求出c(H+),再得出pH

若碱适量,则先求c(OH-),再由KW得出c(H+),进而求得pH,或由c(OH-)得出pOH再得pH

7:把pH=13NaOH溶液与pH=2的硫酸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11,则NaOH溶液和硫酸溶液的体积之比为?

825℃时,将某强酸和某强碱溶液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恰好中性,则混合前此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是

A.12 B.13 C.14 D.15

四、盐的水解

1、盐的分类

⑴按组成分: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⑵按生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分:强酸强碱盐(Na2SO4NaCl)、弱酸弱碱盐(NH4HCO3)、强酸弱碱盐(NH4Cl)、强碱弱酸盐(CH3COONa)

⑶按溶解性分:易溶性盐(Na2CO3)、微溶性盐(CaSO4)和难溶性盐(BaSO4)

2、盐类水解的定义和实质

⑴定义:盐电离出的一种或多种离子跟水电离出的H+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⑵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弱碱阳离子或弱酸根阴离子)跟水电离出的OH-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弱碱或弱酸)并建立电离平衡,从而促进水的电离。

⑶盐类水解的特点:可逆的,其逆反应是中和反应;微弱的;动态的,水解达到平衡时v(水解)=v(中和)≠0;吸热的,因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其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3、盐类水解的规律

⑴有弱才水解:含有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才发生水解。

无弱不水解:不含有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即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谁弱谁水解:发生水解的是弱酸根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弱酸弱碱盐看水解生成的酸和碱的强弱。

越弱越水解:弱酸根阴离子所对应的酸越弱,则越容易水解,水解程度越大。

若酸性HA>HB>HC,则相同浓度的NaANaBNaC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pH逐渐增大。

CO32-HCO3-所对应的弱酸分别是HCO3-H2CO3HCO3-H2CO3的电离程度小得多,

相同浓度时Na2CO3溶液的pHNaHCO3的大。

⑹都弱双水解:当溶液中同时存在弱酸根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时,离子水解所生成的OH-H+相互结合生成水而使其水解相互促进,称为“双水解”。

①NH4+S2-HCO3-CO32-CH3COO-等虽然相互促进,水解程度仍然很小,离子间能大量共存。

彻底双水解离子间不能大量共存。

Al3+S2HSAlO2CO32HCO3

Fe3+AlO2CO32HCO3

NH4+AlO2SiO32

如:2Al3++3S2-+6H2O=2Al(OH)3↓+3H2S↑ Al3++3HCO3-=Al(OH)3↓+3CO2↑(泡沫灭火器原理)

特殊情况下的反应

FeCl3Na2S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S)

Na2SCuSO4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Na2S+CuSO4=CuS↓+Na2SO4)生成更难溶物

FeCl3KSCN溶液发生络合反应[FeCl3+3KSCN=Fe(SCN)3+3KCl]

4、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对应的酸碱越弱,水解程度就越大)

外界条件:(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2)浓度:稀释盐溶液,可以促进水解,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3)外加酸碱盐: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

下面分析不同条件对FeCl3水解平衡的影响情况:

Fe3++3H2O Fe(OH)3+3H+(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5、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⑴一般水解程度很小,用可逆符号,不标“↓”“↑”,不写分解产物形式(H2CO3)

NH4++H2O NH3·H2O+H+

HCO3-+H2O H2CO3+OH-

NH4++CH3COO-+H2O NH3·H2O+CH3COOH

⑵多元弱酸根分步水解,弱碱阳离子一步到位。

能进行完全的双水解反应写总的离子方程式“=”且标注“↓”“↑”

2Al3++3CO3-+3H2O=2Al(OH)3↓+3CO2

注意区别酸式盐的阴离子的电离和水解

HS-+H2O H3O++S2-HS-HS-+H2O H2S+OH-

6、离子浓度比较

⑴守恒关系

①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有的正电荷数与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NaHCO3溶液中:c (Na+)c (H+)c (HCO3-)2c (CO32-)c(OH-)

Na2CO3溶液中:c(Na)c(H)2c(CO32)c(OH)c(HCO3)

②物料守恒: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如,0.1mol/L CH3COONa0.1mol/L CH3COOH混合溶液,c(CH3COO-)+c(CH3COOH)=0.2mol/L

Na2S溶液中c(S2-)+c(HS-)+c(H2S)= 1/2c(Na+)NaHS溶液中c(HS-)+c(S2-)+c(H2S)=c(Na+)

③水的电离守恒(也称质子守恒):是指溶液中,由水所电离的HOH量相等。

如:0.1mol·L1Na2S溶液中:c(OH)c(H)c(HS)2c(H2S)

1(四川高考题)25℃时,将稀氨水逐滴加入到稀硫酸中,当溶液的pH=7时,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NH4+)=c(SO42-) Bc(NH4+)>c(SO42-) Cc(NH4+)42-) Dc(OH-)+c(SO42-)=c(H+)+ c(NH4+)

⑵单一溶质溶液

①酸或碱0.1mol/LH2S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②正盐0.1mol/LCH3COONa微粒中浓度大小关系?

方法:a.盐的粒子> H2O的离子;b.浓度大小决定于水解程度;c.OHH+决定于酸碱性

练:0.1mol/L的Na2CO3中微粒浓度大小关系?0.1mol/L的(NH4)2SO4中微粒浓度大小关系?

③弱酸酸式盐溶液

[例题]0.1mol/LNaHSO3微粒中浓度大小关系电离>水解,则电离产生离子>水解产生的离子

[练习]0.1mol/LNaHCO3中微粒浓度大小关系电离<水解,则电离产生离子<水解产生的离子

2已知某温度下0.1mol·L1NaHB(强电解质)溶液中c(H)c(OH),则下列有关说法或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HB的水解程度小于HB的电离程度;c(Na+)=0.1mol·L1≥ c(B2)

溶液的pH=1c(Na+)= c(HB)+2 c(B2)+ c(OH)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②③

3已知某酸的酸式盐NaHY的水溶液的pH=8,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Na2YNaHYH2Y的溶液中,阴离子的种类不同

BNaHY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Na+)c(Y)c(HY)c(OH)c(H)

CHY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为:HY+H2O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Y+H3O+

D、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YNaHY溶液,前者的pH大于后者

⑶两种溶液混合

①分析反应,判断过量,确定溶质。

②“两个微弱”:弱酸(碱)溶液中分子是主要的,盐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是主要的。

③主要离子和少量的离子分别结合溶质物质的量、电离水解程度和溶液的酸碱性分析。

4用物质的量都是0.1 molCH3COOHCH3COONa配成1 L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CH3COO-)大于c(Na+),对该混合溶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H+)c(OH-) Bc(CH3COOH)c(CH3COO-)0.2 mol·L-1

Cc(CH3COOH)c(CH3COO-) Dc(CH3COO-)c(OH-)0.1 mol·L-1

5CH3COOHCH3COONa等物质的量混合配制成稀溶液,pH值为4.7,下列说法错误的( )

ACH3COOH的电离作用大于CH3COONa的水解作用

BCH3COOH的存在抑制了CH3COONa的水解

CCH3COONa的水解作用大于CH3COOH的电离作用

DCH3COONa的存在抑制了CH3COOH的电离

6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与NaOH溶液相混合,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c(Na+)c(Ac-)c(OH-)c(H+) Bc(Na+)c(Ac-)c(OH-)c(H+)

Cc(Na+)c(OH-)c(Ac-)c(H+) Dc(Na+)c(OH-)c(H+)c(Ac-)

如果一定量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混合后,溶液的pH=7,则各离子浓度的关系为(

Ac(Na+)c(Ac-) Bc(Na+)c(Ac-)Cc(Na+)-) Dc(OH-)c(H+)

70.2 mol·L-1CH3COOK0.1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则溶液中下列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c(CH3COO-)c(Cl-)c(H+)c(CH3COOH) Bc(CH3COO-)c(Cl-)c(CH3COOH)c(H+)

Cc(CH3COO-)c(Cl-)c(H+)c(CH3COOH) Dc(CH3COO-)c(Cl-)c(CH3COOH)c(H+)

8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在所得的混合溶液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c(Cl-)c(NH4+)c(OH-)c(H+) Bc(NH4+)c(Cl-)c(OH-)c(H+)

Cc(Cl-)c(NH4+)c(H+)c(OH-) Dc(NH4+)c(Cl-)c(H+)c(OH-)

⑷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的比较

9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NH4)2CO3(NH4)2SO4NH4HCO3NH4HSO4NH4ClNH3·H2OCH3COONH4;按c(NH4+)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⑤④⑥①②③B.⑥③⑤④①②C.⑤③④①②D.③⑤④②①

1B 2A 3D 4AB 5C 6A B 7D 8B 9B

7、盐类水解的应用

⑴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等浓度不同类型物质溶液pH

多元强碱>一元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水>强酸弱碱盐>弱酸>一元强酸>多元强酸

②对应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

常见酸的强弱:H2SO3>H3PO4>HF>HAc >H2CO3>H2S >HClO > HCN>HCO3>HS

③弱酸酸式盐溶液

当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时,溶液成酸性,如HSO3—、H2PO4(一般只此两种)

当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时,溶液成碱性,如HCO3HPO32HS

④同pH溶液浓度比较:相同条件下,测得:①NaHCO3CH3COONaNaClONa2CO3四种盐溶液pH相同,那么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

⑵盐溶液蒸干所得到的固体

将挥发性酸对应的盐(AlCl3FeBr3Fe(NO3)3)的溶液加热蒸干,得不到盐本身。

AlCl3溶液中AlCl3+3H2O Al(OH)3+3HCl 2Al(OH)3Al2O3+ 3H2O

如果水解生成的酸难挥发则可以得到原固体Al2(SO4)3Fe2(SO4)3等。

强碱弱酸盐的溶液蒸干可以得到原固体K2CO3Na2CO3

不稳定的盐的溶液发生分解Ba(HCO3)2溶液蒸干得到BaCO3

具有强还原性盐的溶液:发生氧化反应,如2Na2SO3+O2=2Na2SO4

由易水解变质的盐的结晶水合物得到无水物,应在抑制其水解的氛围中加热脱水。

MgCl2·6H2O加热:MgCl2·6H2O Mg(OH)Cl+HCl↑+5H2O

MgCl2·6H2OMgO+2HCl↑+5H2O)

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便能得到无水MgCl2

⑶配制盐溶液,需考虑抑制盐的水解。

如配制FeCl3SnCl2等溶液,可滴入几滴盐酸或直接将固体溶解在盐酸中再稀释到所需浓度。

⑷试剂的贮存要考虑盐的水解。

Na2CO3NaHCO3溶液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贮存,必须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保存。

⑸化肥的合理使用,有时要考虑盐类水解。

铵态氮肥与草木灰不能混合使用过磷酸钙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MgZn等较活泼金属溶于强酸弱碱盐(NH4ClAlCl3FeCl3)溶液中,产生H2

⑺某些盐的分离除杂要考虑盐类的水解。

如为了除去氯化镁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条件下加入氧化镁

⑻判断离子共存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Al3+CO32-HCO3-S2-HS-AlO2-等,Fe3+CO32-HCO3-AlO2-等。无法在溶液中制取Al2S3,只能由单质直接反应制取。

分析溶液中粒子的种数要考虑盐的水解。

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常利用盐的水解知识。

泡沫灭火器产生泡沫是利用了Al2(SO4)3NaHCO3相混合发生双水解反应:Al3++3HCO=Al(OH)3↓+3CO2

日常生活中用热碱液洗涤油污物品比冷碱液效果好。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Mg(OH)2,基本上不会生成MgCO3,是因为MgCO3微溶于水,受热时水解生成更难溶的Mg(OH)2

④用盐(铁盐、铝盐等)作净水剂时需考虑盐类的水解。

(一)典型例题

【例2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c(OH)为(

A.1.0×107mol·L1B.1.0×106mol·L1C.1.0×102mol·L1D.1.0×1012mol·L1

【分析】本题以水的离子积为知识依托,考查学生对不同条件下水电离程度的认识,同时考查了思维的严密性。错解分析:pH=12的溶液,可能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盐溶液。忽略了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就会漏选D

解题思路:先分析pH=12的溶液中c(H)c(OH)的大小。由c(H)=10pH得:c(H)=1.0×1012mol·L1c(OH)=1.0×102mol·L1再考虑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碱,也可能是强碱弱酸盐。最后进行讨论:(1)若溶质为碱,则溶液中的H都是水电离生成的:c(OH)=c(H)=1.0×1012mol·L1(2)若溶质为强碱弱酸盐,则溶液中的OH都是水电离生成的:c(OH)=1.0×102mol·L1。【答案】CD

【例3室温下,把1mL0.1mol/LH2SO4加水稀释成2L溶液,在此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其浓度接近于(

A. 1×10-4mol/LB. 1×10-8mol/L C. 1×10-11mol/L D. 1×10-10mol/L

【分析】温度不变时,水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乘积是一个常数。在酸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完全由水电离产生,而氢离子则由酸和水共同电离产生。当酸的浓度不是极小的情况下,由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总是远大于由水电离产生的(常常忽略水电离的部分),而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始终一样多。所以,酸溶液中的水电离的氢离子的求算通常采用求算氢氧根离子。稀释后c(H+)=1×10-3L×0.1mol/L/2L = 1×10-4mol/Lc(OH-) = 1×10-14/1×10-4= 1×10-10mol/L【答案】D

【例4pH5的硫酸溶液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c(SO42):c(H+)约为(

A11B12C110D101

【分析】根据定量计算,稀释后c(H+)=2×10-8mol·L-1c(SO42-)=10-8mol·L-1,有同学受到思维定势,很快得到答案为B。其实,题中设置了酸性溶液稀释后,氢离子浓度的最小值不小于1×10-7mol·L-1。所以,此题稀释后氢离子浓度只能近似为1×10-7mol·L-1【答案】C

【例6将体积均为10 mLpH均为3的盐酸和醋酸,加入水稀释至amLbmL,测得稀释后溶液的pH均为5,则稀释后溶液的体积(

A.a=b=100 mL B.a=b=1000 mL C.abD.ab

【分析】盐酸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在加水稀释过程中盐酸电离出的H+离子的物质的量不会增加。溶液中c(H+)与溶液体积成反比,故加水稀释时,c(H+)会随着水的加入而变小。醋酸是弱电解质,发生部分电离。在加水稀释过程中未电离的醋酸分子发生电离,从而使溶液中H+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加,而c(H+)与溶液体积同样成反比,这就使得此溶液中c(H+)受到n(H+)的增加和溶液体积V增加的双重影响。很明显,若将盐酸和醋酸同等程度的稀释到体积都为a,则盐酸的c(H+)比醋酸的c(H+)小。若要稀释到两溶液的c(H+)相等,则醋酸应该继续稀释,则有ba【答案】C

【例799mL0.1mol/L的盐酸和101mL0.05mol/L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后,溶液的c(H+)为()(不考虑混合时的体积变化)。

A. 0.5×(10-8+10-10mol/L B.10-8+10-10mol/LC.1×10-14-5×10-5mol/L D. 1×10-11mol/L

【分析】101mLBa(OH)2分差成99mL2mL其中99mLBa(OH)2溶液和99mL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这样就相当于将2mL0.05mol/LBa(OH)2加水稀释至200mL先求溶液中的[OH-]然后再化成[H+]故应选D[答案]D

【例8pH=8NaOH溶液与pH=10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值最接近于

A. 8.3 B. 8. C. 9 D. 9.7

[解析]同种溶质的酸或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值约为大的pH减去0.3(两溶液的pH值必须相差2以上)。[答案]D

【例9室温下xL pH=a的盐酸溶液和yL pH=b的电离度为α的氨水恰好完全中和,则x/y的值为(

A.1 B. 10-14-a-b/αC. 10a+b-14/αD.10a-b/α

【分析】c(HCl)=c(H+)=10-amol·L-1盐酸的物质的量=10-a×xmol·L-1c(NH3·H2O)·α=c(OH-)=10b-14mol·L-1NH3·H2O物质的量为10b-14÷α×ymol·L-1。根据题意:10-a·x=10b-14÷α×y,得x/y=10a+b-14/α。【答案】C

【例10若在室温下pH=a的氨水与pH=b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则该氨水的电离度可表示为(

A.10a+b-12% B. 10a+b-14% C. 1012-a-b% D. 1014-a-b%

【分析】设氨水和盐酸各取1L。氨水电离出的c(OH-)=10-14÷10-amol·L-1=10a-14mol·L-1,即氨水电离出的OH-的物质的量为10a-14mol,而NH3·H2O的物质的量=盐酸的物质的量=10-bmol·L-1×1L=10-bmol;所以氨水的电离度为10a+b-12%。【答案】A

【例110.01mol/LH2SO4滴定0.01mol/L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mL。若滴定时终点判断有误差:①多加了1H2SO4;②少加了1H2SO4(1滴为0.05mL)。则①和②c(H+)之比为(

A. 10 B. 50 C. 5×103D. 104

【分析】多加1H2SO4,则酸过量,相当于将这1滴硫酸由0.05mL稀释至100mL。少加1H2SO4,相当NaOH溶液过量2滴,即将这部分NaOH溶液稀释至100mL。现计算如下:①多加1滴硫酸时,c(H+)==10-5(mol/L)

②少加1滴硫酸时,c(OH-)=10-5(mol/L)c(H+)==10-9(mol/L),故二者比值为104。【答案】D

【例12有①、②、③三瓶体积相等,浓度都是1mol·L-1的盐酸溶液,将①加热蒸发至体积一半;向②中加入少量的CH3COONa固体(加入后仍显酸性);③不作任何改变,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上述三种溶液,所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

A.=>B.>>C.=>D.==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酸碱中和、溶液的酸碱性判断及抽象思维能力。对①加热蒸发,由于HCl的挥发性比水大,故蒸发后溶质可以认为没有,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最少。在②中加入CH3COONa固体,发生反应:HCl+CH3COONa==CH3COOH+NaCl,当以酚酞作指示剂时,HClCH3COOHNaOH中和:HCl+NaOH==NaCl+H2OCH3COOH+NaOH==CH3COONa+H2O,此过程中被中和的H+物质的量与③相同。若改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因为甲基橙的变色范围(pH)为3.1~4.4,此时,部分CH3COOH不能被NaOH完全中和,三种溶液所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为③>>①。【答案】C

【例13】以标准的盐酸溶液滴定未知的氢氧化钠为例,判断以下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读数:滴定前俯视或滴定后仰视;

未用标准液润洗滴定管;

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后尖嘴气泡消失;

不小心将标准液滴在锥形瓶的外面;

指示剂用量过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及误差分析能力。(1)滴定前俯视或滴定后仰视会导致标准液读数偏大,造成滴定结果偏高。(1)未用标准液润洗滴定管,会使标准液浓度降低,造成滴定结果偏高。(3)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会使标准液用去更多,造成滴定结果偏高。(4)气泡不排除,结束后往往气泡会消失,所用标准液读数增大,造成测定结果偏高。(5)不小心将标准液滴在锥形瓶的外面,导致标准液读数偏大,造成滴定结果偏高。(6)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弱电解质,指示剂用量过多会导致标准液耗去偏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溶液肯定是酸性的是(

AH+的溶液B加酚酞显无色的溶液C pH<7的溶液D [OH-]<[H+]的溶液

2.将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后,去测定某溶液的pH,该溶液的pH将会

A.偏高B.偏低C.不变D.上述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3pH相同的氨水、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分别用蒸馏水稀释到原来的X倍、Y倍、Z倍,稀释后三种溶液的pH同,则XYZ的关系是

A.XYZ B.XYZ C.XYZ D.XYZ

4pH2的溶液,其H浓度为0.01mol/L,下列四种情况的溶液:①25℃的溶液、②100℃的溶液、③强酸溶液、④弱酸溶液,与上述符合的有

A.①③B.①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5.有甲、乙两种溶液,甲溶液的pH是乙溶液的两倍,则甲溶液中[H]与乙溶液中[H]的关系

A.2?1 B.100?1 C.1?100 D.无法确定

6.有两瓶pH值都等于2的酸溶液,一瓶是强酸,另一瓶是弱酸,可用来鉴别它们的一组试剂是

A.石蕊试液和水B.pH试纸和水

C.酚酞试液和水D.酚酞试液和苛性钠溶液

7.一元碱A0.01mol/L的一元强酸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若A为强碱,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0.01mol/L

②若A为弱碱,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0.01mol/L

③反应前,A溶液中c(OH)-一定是0.01mol/L

④反应后,混合溶液中阴离子的浓度大于阳离子的浓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pH=3pH=4的盐酸各10mL混合,所得溶液的pH=3.5

B溶液中[H+]越大,pH值也越大,溶液的酸性就越强

C液氯虽然不导电,但溶解于水后导电情况良好,因此,液氯也是强电解质

D当温度不变时,在纯水中加入强碱溶液不会影响水的离子积常数

9.在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1013mol·L1,则此溶液中一定不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Fe3NO3-ClNaB.Ca2HCO3-ClK

C.NH4+Fe2SO42-NO3-D.ClSO42-KNa

10.为更好地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科学家提出了酸度(AG)的概念,AG=lg,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性溶液的AG=0

B.酸性溶液AG0

C.常温下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的AG=12

D.常温下0.1 mol·L1盐酸溶液的AG=12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参考答案

1D 2.D 3.B 4.B 5.D 6.BD 7A 8D

9BCc(H)=1.0×1013mol·L1,则该溶液可能是强碱性溶液,也可能是强酸性溶液,总之,水的电离被抑制。因而“一定不可能大量存在”是指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不能大量存在。评注:若去掉题干中的“不可”,则选D。若去掉题干中的“一定不”,则选AD

10AD

更多相关推荐:
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律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和题型总结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知识要点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混和物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和盐如HClNaOHNaClBaSO4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如HClONH3H2OCuOH2...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混和物强电解质强酸强...

化学选修4 第三章 复习知识点总结练习(修订)

第三章知识点复习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混和物强电解质如HClNaOHNaClBaSO4弱电解质如HClONH3H2OCuOH2H2O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如SO3CO2C6H1...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反应热的概念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3--4章知识点详细总结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电解质的有关定义混和物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和盐如HClNaOHNaClBaSO4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如HClONH3H2OCuOH2H2OSO3CO2C6H12O6CCl...

20xx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章节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填空

选修四复习学案化学反应与原理章节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2单位3产生原因化...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红色标出来的都是重点需要掌握黑色的就看一下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H为吸热反应的H为...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章节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新课标人教版】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弱电解质的电离课标要求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2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3熟练掌握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要点精讲1强弱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注单...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总结(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