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时间:2024.3.23

《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作家钱钟书(1910-1998)所作。《围城》以其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围城》的艺术成就,后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它堪与茅盾的《子夜》相媲美,将来定与《儒林外史》、《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

《围城》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时间,从结构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的经历;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回国后恋爱的失意、赴三闾大学途中的重重艰险、三闾大学教职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成家后家庭成员妯娌之间的摩擦、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

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 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

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从艺术成就来看,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精妙新奇的比喻,以及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围城》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为了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作者对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事物无不进行戏说调侃、另类的诠释和无情地批判。戏说调侃的行文风格,使读者感到轻松诙谐和耳目一新。如作者对文凭的戏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关于结婚和离婚,作者安排“哲学家”褚慎明说住这样的一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

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关于图书馆,作者调侃道:“一切图书馆本来像死用功人大考试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

其次,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故意和读者玩“捉迷藏”。情节明明看似朝这个方向发展,但结果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使人感到出其不意的荒唐和可笑。例如高中时方鸿渐为了解除封建婚约,给父亲写了一封悲秋的信,被父亲回信点到要害处,并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最后这门看似无可救药的封建包办婚姻,却因未婚妻的病逝而使他得以解脱;例如方鸿渐被应邀去演讲,提前准备了的讲稿却因衣服穿错而无法派上用场,于是演讲就变成了完全的真情率真表白和一场闹剧;再如为了争夺苏文纨,赵辛楣苦心安排在宴席上让方鸿渐出丑的计划,在差不多要完全成功时,最后却被无情地证实了赵辛楣在情场上的彻底失败;还有,李梅亭托妓女王美玉买车票的事,眼看要成功了,却因侯营长的无赖态度而泡汤。

第三,大量生动精妙的比喻的运用,也为小说的讽刺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最后,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也是《围城》的一大特色。由于作者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因此书中内容涉及到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门类,也谈到古典诗词、新诗、书画、中外典故以及许许多多的三教九流的东西。深而广的知识容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兴味,而且加强了讽刺的效果,开掘了作品题材的意义,使这部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第二篇:读围城有感


《围城》读后感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为了充实自己,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围城”取自书中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乎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xx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这里已经明显地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感叹。但这种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却是发生在衰微积弱的老大中国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突中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深省的画面:经过一家外国面包店,厨窗里电灯雪亮,照耀各式糕点。窗外站一个短衣褴褛的老头子,目不转睛地看窗里的东西,臂上挽个篮,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转。

还有全书结尾处那只著名的祖传老钟,方鸿渐的爸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儿媳的宝贝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儿已经慢了5个钟头的钟: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钱钟书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要么顽固不化要么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各种争斗之外,真正要阐明的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的价值。

更多相关推荐:
读《围城》有感 【围城读后感】 1000字1000字!!

围城里的人读围城有感10日张雨萌说起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就不得不提起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不管是婚姻还是事业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没有人能逃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围城全都是生活...

《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在...

围城读后感

生活在先进社会的大学生们或许许多都像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笔下的方渐鸿一样吧我们渴望学业有成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像社会上各种人士购买所谓的证书或许在这些买卖交易中我们可以买到所谓的代表我们只是文化水平的证书但是知识这种...

围城读后感锦集

20xx字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融会古今在创作上匠心独运自成一家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其一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他机智隽永才情横溢的艺术风格它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作者以...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围城是钱钟书惟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和毫不留情的讽刺手法描写了主人公方鸿渐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人生境遇围城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是这样对职...

围城读后感

能看穿人性洞察人情世态的我想有两种人一种是市井之徒一生争名夺利结交三教九流在俗世这个大染缸里如鱼得水前一类人世故圆滑狡猾后一类人则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随波逐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两者都是一种生存的本...

读围城有感 800字

读围城有感围城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凭借我十几年的生活经验还不能嚼碎一代大师所写小说的全部内涵但仍有些话想说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方鸿渐结婚前的故事大约占了小说三分之二的部分从回国船上到上海与苏文纨的纠缠与唐晓芙的恋情...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围城这本书原本我早就想看了可是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看不是因为没有时间就是有时间又被琐事给耽误想看这本书也是因为很早之前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所以就很好奇很想看一看这本书...

在围城中活出精彩——读《围城》有感

在围城中活出精彩读围城有感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而我们在生活的围城中只能活出魅力活得精彩题记我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其实次数并不多初次翻开这本书其实是不情愿的那时候正是小学而当时我是个极其爱玩...

《围城》读书笔记、读后感

围城读书笔记围城为钱钟书先生34岁时之作耗时两年当时因珍珠港事变上海沦陷困在上海围城即是作者在上海时所作我看围城并不在意书中人物困于何种围城之中而是喜欢欣赏作者对一个个人物嘴脸的刻画围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

《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在...

读围城有感

读围城有感何谓围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给黄罗芳一张纸条阐明了围城的丰富内涵上面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大都如此怀着对这句话以及围城的好奇我读了围城这本书围城一书是钱...

围城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