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 教案

时间:2024.5.19

25杜甫诗三首设计者__________

教学时间______________教学班级______________授课时数__________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25 杜 甫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有感情地朗诵并能默写三首诗歌;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 岳

一、导入。

二、作者回顾: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代表作如“三吏”“三别”。

三、诵读全诗

(1)教师泛读(注意诗歌的停顿、字的发音以及感情的流露)

(2)找学生读 并做适当的点评。

(3)集体大声读

四、 诗歌赏析:

1、整体感知——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是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即言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

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话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2、重点赏析:

(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总结: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五、背诵比赛。

六、集体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品及背景简介:

三、诵读全诗

(1)教师泛读(注意诗歌的停顿、字的发音以及感情的流露)

(2)找学生读 并做适当的点评。

(3)集体大声读

(4)抽学生背诵

四、诗歌赏析 :(2句重点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好诗含蕴之丰富。 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小结:

《春望》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五、比较阅读:《望岳》《春望》(从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上着手)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二、诵读全诗:

(1)教师泛读全文:

(2)学生自由读:

三、整体感知:

1、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并将不懂得语句画出来。

2、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3、请同学们复述这个故事。

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四、诗歌赏析:

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2、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

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4、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5、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五、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六、拓展延伸: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情 节 社会现实

开端(1)——暮投、捉人 残暴、无情、令人发指

发展(2)——吏呼怒,妇啼苦 (对比) 战争的灾难

高潮(3)——致词、对话、老妇应征

结局(4)——独别老翁

教学反思:

更多相关推荐: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师刘芸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这两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准备得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在教学...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课后反思岚皋县城关中学黄平东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古典诗歌语典雅而高度凝练情致深婉不像戏剧小说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相对较远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传...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杨仁静陵水中学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杜甫诗三首教学案例

杜甫诗三首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上25课杜甫诗三首教材分析这三首诗创作于不同时期望岳创作于诗人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春望石壕吏写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时期诗人有诗史之美称这三首诗不仅...

3《杜甫诗三首》教案

平江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必修三主备人方兰天全期累计第课时

25杜甫诗三首 教案

布尔津镇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12345678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3背诵这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有感情地朗诵并能默写三首诗歌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过程教...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

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

杜甫诗三首复习课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并正确默写古诗2鉴赏练习复习过程3学生自由背诵4老师检查学生自查5老师点拨古诗内容过程1复习文学常识1杜甫字是唐朝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设计城郊中学八年级语文科目学科长审核意见及签名课题25杜甫诗三首学科长杨欣华备课组长陈希备课组成员石翠菊金保旺肖志敏穆成龙吴?⑼攀诳问奔?0xx年月日第节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望岳选自杜少陵集岳这里指东岳泰山主...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教材分析杜甫诗三首属于古诗其中望岳和春望是五言律诗石壕吏属于叙事诗简短精炼因此教学中前两首以诵读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诗歌风格转变的原因后一首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的内容和主题感...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