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公开课教学案

时间:2024.3.2

《滕王阁序》教学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课前预习,试着披文入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3. 背诵精彩语段

一、导入

激情学子常励志,经典诵读要坚持,首先请同学们主动展示背诵《感动中国历史人物颁奖辞》。刚才有好几位同学背到了“三尺微命一书生”的王勃,上节课我们对他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他的生命和他的颁奖词一样短促但却精悍,带着叹息和景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滕王阁序》

“生命,对他太吝啬了!他却仍在身后留了累累秋实。他没有被时间谋杀,反而跨越了生命,永远灿烂于文学历史的天空。 二、初步感知二、三段

1、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明确句读。美文不可不读, 2、请生正音

潦水 俨骖绯 鹤汀凫渚 萦回 绣闼 雕甍 纡其骇瞩 闾阎 舸舰 舳舻 雨霁 孤鹜 彭蠡 浦

3、请同学们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音韵美、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三、分析鉴赏课文

1、结组结合课下注释自学课文。

2、每组派代表站起来优先选择回答题目(见练习篇)师总结归纳知

识点

3、请生翻译课文。 4、鉴赏课文

① 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容水态 ,表现楼台壮观其艺术魅力有以下四点: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2.远近错落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3.上下浑成之美4.虚实相衬之美。 ②赏析名句:

在写景时,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诗句。 下面请同学们找找你认为景物描写写得绝妙的句子,做点简单的点评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

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用对偶,白描的写法,从动态、色彩、空间等多角度描写,就像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彩色图画:背景是晚霞,时间在傍晚,有动态的落霞和孤鹜,有静态的秋水和天空。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庚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比高,锋锷与霜天比净。”(王应麟《困学纪闻》) “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壮丽的滕王阁秋景,想表达什么情呢?请结合具体文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明确:从“层峦耸翠”到“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的情感总体是愉悦的,因为这里的景致的确令人心旷神怡。但从上述景致的色调“清、紫、寒、翠”等看,总体色调偏冷,再加之“渔舟唱晚”和“雁阵惊寒”,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情感只是外在的,其内心还有隐隐的悲愁。简单地说,表面的快乐难以掩饰内心的悲愁。

小结: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桑进林)

四、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背诵,这节课我们争取把《滕王阁序》的二、

三自然段背诵下来,有信心吗?我可是对你们充满信心的哦 1、请生展示背诵。

2、有人评价《滕王阁序》不仅是一幅画面精美的长卷,还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和谐之声再现这幅精美的画卷。我们把第二、三自然段完整地背诵一遍。 3、小测(默写二三段或者听写名句)

, 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峦耸翠, ; ,下临无地。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五、小结本课

西边的落霞与孤鹜见证了天才王勃的诞生,一座原本普通的阁楼从此成为世人朝拜的圣地。愿同学们下课后再仔细揣摩深析。

《滕王阁序》学案

学习内容:二三自然段

学习目标:1、翻译并掌握文言语法知识。 2、初步鉴赏感知这幅"晚秋暮色图" 3、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三尺微命一书生”的王勃:

生命,对他太吝啬了!他却仍在身后留了累累秋实。他没有被时间谋杀,反而跨越了生命,永远灿烂于文学历史的天空。 二、初步感知二、三段 1、师示范朗读课文。 2、听写正音

潦水 俨骖绯 鹤汀凫渚 萦回 绣闼 雕甍

纡其骇瞩 闾阎 舸舰 舳舻 雨霁 孤鹜 彭蠡 浦 3、朗读课文。 三、分析鉴赏课文

1、学生结组结合课下注释自学课文。 2、文言知识练习

①通假字: 俨骖?于上路 云销雨霁 ②古今异义: 俨骖?于上路 上路古:

今: ③词类活用:烟光凝而暮山紫 上出重霄 下临无地

青雀黄龙之轴 川泽纡其骇瞩

④特殊句式:俨骖?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⑤重难点实词:

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俨骖?于上路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3、请生翻译课文。 4、鉴赏课文

①“景美” :1.色彩变化之美。例句:

2.远近错落之美。例句:

3.上下浑成之美。例句: 4.虚实相衬之美。例句:

②赏析名句: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背诵

1、请生展示背诵。 2、名句小测 五、小结本课 六、作业

拓展延伸:

一、 美文赏读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

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yuān)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二、王勃的诗篇(选三)

(一)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王勃作《滕王阁序》

王勃作《滕王阁序》一般定为26岁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时而作(如清人姚大荣的《王子安年谱》及一般的教科书)。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如此流传千古的美文会出自一年仅14岁的少年之手。实际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四、唐高宗三叹王子安

唐太宗李世民云世后,其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

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字子安,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应试之日, 到禁卫森严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惟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敏,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字字顺耳。主考官此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郎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郎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⒙?樟凇⒙姹鐾鹾铣啤俺跆扑慕堋保?⑼莆?孜弧?/p>

不久,沛王贤闻其名,如为沛王府修撰,十分爱重。沛王贤,周王显,均是贪嬉少年,相与以斗鸡为乐,不惜千金求珍禽,以较高下。二王素来喜欢与王勃谈笑,每次斗鸡时,必请王勃一道畅饮欢宴。王勃仗着文才,戏为《檄英王斗鸡文》,文云: 盖闻昂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其状以作冠,对门好称好勇士。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齐境长鸣,知群黎之生聚。决疑则荐诸卜,颁赦则设于竿。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从宋卿之窠而下视,常伴小儿。惟尔德禽,固非凡鸟。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杂霸雄王,二宝呈详于蠃氏。迈种首云祝祝,化身更号朱朱。苍蝇恶得混其声,蟋蟀安能窃其号。即连飞之有势,何断尾之足虞?体介距金,邀荣已极;翼舒爪奋,赴斗奚辞?虽季?犹吾大夫,而树桀隐若敌国。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于村于店,见异已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爰资枭勇,率遏鸱张。纵众寡各分,誓无毛之不拔;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之逐。于焉锡之鸡幛,甘为其口而不羞;行且树乃鸡碑,将味其肋而无弃。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不料此文传到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被逐。 这样,过了些年头,到了上元二年(675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皇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做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做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


第二篇:(虞晔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滕王阁序》教学简案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滕王阁序》教学简案

虞晔如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激发阅读兴趣

可引王定保《唐摭言》中有关王勃的传奇经历,激趣导人。

二、读一读,感受韵律之美

骈文句式整齐中又富有变化,课文中旬式有四四相对(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四六相对(渔舟唱晚,响彻彭蠡之滨),六四相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六六相对(俨骖马菲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七字句(台隍枕夷夏之交),等等。

三、猜一猜。推知理解词义

1.从对称的位置去猜读。相对位置上的字(词)的含义往往相同相近、相反相对或相关相类。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时”与“序”同义,即“时序”之意;“维”与“属”同义,即“在、是”之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扑地”“迷津”意义相类,都是景色“满眼”。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射”与“下”意义相反。

2.根据上下句去猜读。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联系上下句就可知“窜”的意义不是“逃窜”,而是“放逐”。

四、想一想。不吝溢美之辞

1.赞南昌。在王勃的笔下,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位置险要、物产丰富、人才辈出、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千古名城。

2.捧阎公。阎公着实了得:“柴戟”代阎公,“綮戟遥临”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横槊赋诗的曹操呢?在后文中王勃还连用四个典故,表明自己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和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

3.夸嘉宾。参加这次活动的嘉宾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王勃也不忘抬举他们。“檐帷”代车驾,实代宇文刺史,还有孟学士、王将军,“宾主尽东南之美”“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紫电清霜”,这些溢美之词谁听了都会心里乐开花。

4.褒盛宴。“睢园绿竹”“彭泽之樽”“邺水朱华”“临川之笔”这些典故都是文人墨客之间饮酒赋诗、极尽欢娱的人与事,与眼前滕王阁盛会异曲同工。可以推断,这个时候的王勃还是少年气盛,有拯世之心的。

五、品一品。揣摩“警旬”之美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为什么前人称誉这两句“写尽九月之景”? 明确: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画面的色彩之美,而且还着力表现出山容水态的色彩变幻,在浓淡冷暖的对比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鲜明特征。

2.写景还表现出哪些变化?

俯仰变化:“层峦耸翠”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使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

为一,不可分离,精彩地复现了滕王阁高耸壮观的气势形貌。可细细品味“耸翠”(群峰竞秀)、“流丹”(倒影之美)、“无地”(悬空之感)诸语。

远近变化:“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近景)——“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中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远景)。

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妙在何处?

明确:视野开阔、动静搭配、情景交融、平中见奇。如视野开阔:水天一色,一片青碧,点、线、面结合。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没有广阔的胸襟和气度的人,是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来的。

4.“渔舟”一联所写和前面所写有何不同?

明确:这是想象之景,作者凭借视觉联想和听觉联想,用虚实交错的手法传达出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好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六、作业

积累文中有关的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写一写:找出例句。写出相应的对偶句

明确:正对、反对、自身对、流水对。

二、背一背:教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

三、练一练: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例:滕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四、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抒失意之痛

1.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辨析一下,两段感情色彩最为强烈的句子有哪些?各自抒发了何种情思?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命运之悲。

提问:“天高地迥”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触景抒情。作者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以宇宙的无穷反衬人的渺小,让人悲从中来。人生苦短是古代文人在欢聚时的常见心态,王勃的特别之处在于“识盈虚之有数”。人的命运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王勃内心悲凉的根本所在。

(2)伯乐难遇、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悲。

提问:“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会让人既可感受到王勃强烈的济世之心,又可看到他抱负落空、仕途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这种失路之悲、不遇之悲,是对“盛世”之下的现实矛盾的一种控诉!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身世之悲。

提问:是什么使得王勃走投无路?

明确:“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人生的普遍规律,更是王勃二十几年人生的真实体验。王勃不到十四岁赴考高中,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加上才华横溢,

很容易心高气傲。后来,果然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父亲也被贬官受罚。前来参加宴会的都是权贵之人,而他不过是一个过客,不属于此地,空有满腹才华却无法实现志向!

(4)壮志难酬、舍国为家的痛苦抉择。

提问:再读这一部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

明确:“怀帝闻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写自己报国无门,直抒胸臆。屈原有“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闾阖而望予”,王勃却说自己连守门的人都望不见。

这便是王勃面对重重困境作出的最有力的回击!他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他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旷达和对理想志节的执著追求。自己不过是一介书生,即使被贬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身处逆境也心怀坦荡!被贬又如何?不被重视又怎样?在滕王阁这样的美景前,照样可以潇洒走一回!

五、《滕王阁序》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封建社会扼杀了多少有才情有个性的人才?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有哪一个不是生活在这种悲剧二重性阴影下的?一个文人有着报效国家、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情,可他只能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皇帝身上,这是中国文人的悲哀!不被认可,则是他最大的悲哀!在大起大落、腾挪跌宕的笔势下,交织着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隐藏着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在逆境中吟唱,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使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时空!

六、作业

就文中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一篇300—500字的短文。

教学反思

课前不少学生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于是我就以读懂、理解、共鸣作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

“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但怎么读,还得动一番脑筋。除了教师范读,还要有学生自由读,不让学生自己读,他们怎能有真切感受?又怎么去对话、交流?小组竞赛读,你读得好,他读得差,有了高低之分,才有追赶之思;且在竞赛过程中,又能匡正去误,一举多得。男女生交错读,当他们面对面,“疾首蹙额”或“欣欣然面有喜色”时,那一种体验,岂能通过教师用灌输获得?

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有一条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特别是连用那么多典故,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但作者并不是一味堆砌,而是面对命途,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可谓妙笔生花,曲尽衷肠,戴着镣铐翩翩起舞。让学生数一数用了几个典故,涉及到哪些人物,然后抓住几个重要典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包括年轻时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由于是难点所在,我讲得多了些,稍稍低估了学生;如果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他们会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验的。不是都说学生是一节课一节课地长大的吗? (江苏南京大学附属中学;210008)

更多相关推荐: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与反思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个特征对偶与用典3积累文化知识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第二三段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教学...

腾王阁序 教学反思

在反思中求索滕王阁序并诗的教学反思弘扬中学张舒腾王阁序并诗是苏教版教材必修四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本文是一篇文质兼具的骈文在唐代就已经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如果按照惯常的教法是首先整体感知...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滕王阁序教学反思有幸代表秦皇岛参加河北省的优质课大赛富有挑战的是抽到了第一号第一个登上讲台都说第一个会吃亏既抽之则安之我教授的篇目是滕王阁序这是一篇骈体文篇幅也较长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重中之重结合石...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安排课前预习试着披文入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作敢...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教案

滕王阁序教学目标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四背诵课文25段教法及思路以诵读法学习本文一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滕王阁序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3熟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2掌握文中常见...

《滕王阁序》教学案例分析

滕王阁序教学案例分析宁德四中林盛滨案例背景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但用典多文辞简奥的特点又往往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滕王阁序教学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编写人常红霞审核人施秀娟滕王阁序并诗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记从文中选择精彩段落或名句背诵2读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3写抓住景物主要特征描写某一景物...

课堂创新 教学设计 滕王阁序

下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与评析23滕王阁序国际教材人教版必修5第16课苏教版必修4山东人民版必修第四册第3课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之一在一篇篇灵动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

滕王阁序教学案导学案

高一语文NO主备核对审核滕王阁序教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王勃把握骈文的特点2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3具体演习第一节积累襟带雾星等文言知识学习重点难点1识记骈文特点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2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一节学习...

(虞晔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滕王阁序》教学简案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滕王阁序教学简案虞晔如第一课时一说一说激发阅读兴趣可引王定保唐摭言中有关王勃的传奇经历激趣导人二读一读感受韵律之美骈文句式整齐中又富有变化课文中旬式有四四相对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四六相对渔舟...

语文教学反思:细读文本,细读自我

语文教学反思细读文本细读自我语文教学反思细读文本细读自我听过几堂名师的课除了被他们的语文才情教学智慧深深折服外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文本细读的销魂魅力朱光潜先生有一句非常著名的美学名言慢慢走欣赏啊一个慢字便将一个学...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