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别录(2集)

时间:2024.3.19

(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这一集我们继续学习弘一大师

的《格言别录》,下面我们要讲的是:

“气忌盛”,“气”是有情绪,气势表情等不同的意思,盛气就是血气方刚,浮躁傲慢,盛气凌人,情绪冲动,这些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修养想要成就,必须戒除这些。

“心忌满”,就是讲涵养心志要戒除骄傲自满,保持

谦虚卑下,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自满自矜就会障碍自己向上提升,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

格言别录2集

“才忌露”就是告诉我们,天生我材必有用,真正

有才华人即使不刻意显露也会脱颖而出为人瞩目,浮华炫露恰好说明见识浅薄难以成就大器,也是薄福的表现。如唐朝时初唐四杰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一般人都以为他们会大有作为,然而丞相裴行俭却说,士之致远者,必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后来果然四个人都应验了他所说的,读书人堪当重任,应该首先在于度量见识而后才是文艺,王勃等虽有文才,而气质浮躁炫露,哪里是享受爵位傣禄的材料,杨炯是个稍微沉默的人,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县长,其余的人能善始善终就算幸运了,后来王勃渡海时落水淹死,杨炯死在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患顽症,不能治愈投水自尽,骆宾王因谋把被处死,初唐四杰的命运,正如裴行俭所预言的,气势凌人,志得心满,炫露才华都是涵养德行的大病,《礼记》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凡事发乎

情止乎礼,在此基础上才能修,世出世法,想要提升灵性,就要切实做克已的功夫,达到心平气和,静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恭敬谨慎严守心神,不令放逸,渐渐收束妄想杂念,心神就能宁静安定,收敛抑制情绪意气,有所节制而不放任,情绪就能平顺和谐,境随心转我们的环境,也会变得祥和安乐。

格言别录2集

欲望一动,若不能及时克制,迷于其中就会失去理智,财色名食睡称为五欲,作为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每个凡夫都无法避免,但是要把这些欲望维持在一个适当的限度,而不能没有节制,盲目的追求,以至丧失理智,犯下种种过失迷失真性,古代哲人曾经说,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聪明人会把五欲拿来为我

所用修福造福,可没有智慧的人却往往陷在对五欲的虚幻追求中不能自拔,最终成为欲望的奴隶,造下种种恶业,带来无穷的苦果,就太悲惨了。“戾”是弯曲引申为乖张,违逆的意思。“气”狭义可以理解为情绪,喜,怒,哀,乐,爱,恶,欲,被称为七情,是人们面对环境的自然表现,可是也要有所节制,如果任由情绪发展,稍有偏差,就会流于乖张邪恶,广义的“气”则可以理解为气质,作为万物之灵,人的气质应该是正气,浩气,灵气,可是当我们的性情有了偏差就会表现出俗气,浮气,娇气,傲气,怒气等等。放纵过度就成了衰气,离我们的真气越来越远,所以古人把这些都称为客气,就是说不是我们本性原有的,而是从外面环境薰来的,修养身心提升灵性,回归本性就能懂得,克制七情五欲,也就是《大学》里所讲的格物,下手功夫就是从念头刚刚生起时,马上回头提起观照,

对的就保持,错误的马上改正,断恶修善就是从这里用功渐渐纯熟,所以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动一任”这里两个“一”字很值得玩味,尤其要注意啊。

格言别录2集

南宁大儒尹和靖先生曾经说,无穷的祸患灾难,

都是源自于片刻的不能忍耐,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不谨慎啊,明朝学问家刘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这句话的意思是涵养心性必须要能忍耐烦乱,忍耐辛苦,忍耐惊畏,忍耐怕惧功夫才能纯熟,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中外要想成就事业,都必须经过种种的艰苦磨难,能忍一般人所不能忍,才能行一般人所不行,才能成

就一般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身体的病苦,内心的烦恼,自然界有酷暑严寒,风霜雨雪,物质上有种种缺乏困窘,人事环境中难免各种矛盾冲突,习性与本性的冲突挣扎,乃至生命的逼迫感,都常常令我们无法忍受,越是难以忍受的境界,越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能力,智慧德行磨练心性,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世出世间的大丈夫,都把忍辱作为第一精进,如果不能忍耐,则一切功德都难以成就,能从这个地方突破自己,涵养功夫才能纯熟,一生成圣成贤,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格言别录2集

欲望淡泊所以心绪宁静,心有主宰故能清虚恬然,“实”是物欲填满心中之意,这句话解释前一句,“寡欲故静”,什么叫“静”,什么叫“虚”,不被外境物欲诱惑动摇叫做静,不因外境而生染著,据为实有才叫清虚,清心寡欲确实很难做到,一般人总是容易看到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随后的果报,被物欲蒙蔽,于是随着欲望无休无止的增长,追逐贪求而生起种种喜怒好恶,心境也就随之起伏摇摆,于是就有了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种种烦恼,苦不堪言,又怎么能够静得下来呢,人所以会被物欲诱惑,往往都是把外界当成确实可以存在的实体,于是生起了染著求取,得失利害的分别,只有通达事实真相,心有主宰自然不会随着外面的境界执着分别,人生的短暂,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用执着的心面对名利,就更谈不上什么得到、占有和控

制了,明?这个事实真相,才能不被外界物欲所动,心境自然澄静清凉,心中不被物欲占据充满,自然清虚空灵。

格言别录2集

这句格言告诉我们,如何从身心两方面完善自我,如何才能够利益万物,利益众生自行化他,这里用了四个“养”字,在每一句都有不同的含义,分别解释为修养,涵养,养育,培养等。“以虚养心”就是告诉我们,用清虚淡泊修养心神,我们的真心本来是清虚纯净的,无有障碍牵缠,无所不能的,但当我们被物欲填满胸中,随着境界波动,就掩盖了真心,要恢复真心也就要放下物欲保养心神,“以德养身”就是告诉我们以充

实的道德保养身体,依报随着正报转,身体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依报,直接反映出我们的心态,俗语讲心宽体胖就是这个道理,心中无愧坦荡广大,身体就舒泰安和,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看到善良美好的意念会让水呈现美丽细密的结晶,德行高尚时时保持善念,身体每一个细胞都是最健康最美丽的,自然就是金刚不坏身,青春常驻,这两条侧重在自我的修养,下面两句侧重在自己成就之后,如何利益众生,“以仁养天下万物”,是用仁义慈悲,抚育天下万物,“仁”是指二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就是理智、平等、广博的爱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佛说慈悲为本,基督教说神爱世人,伊斯兰教说安拉永远是仁慈的,一切圣人的教诲,都教世人要有一片爱心,仁爱是宇宙的核心,是万物生发的源泉,是做人的根本,是和谐的基础,爱人类就能与一切人和睦相处,爱万物就能与一

切万物融为一体,懂得仁爱的人是最快乐的人,充满仁慈的人永远充满生机,“以道养天下万世”,“道”是宇宙万有的自然规律,“道”是道路方向轨迹,只要遵循正确的轨迹、方向,自然会成为贤德之人,道贯穿于万事万物,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方方面面,与每一个生命息息相关,学习道,明了道,用圣贤大道教化恩养每一个众生。

格言别录2集

“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置安藏神位,就是人看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后来就用泛指房间幽深黑暗的地方,就如同在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不敢放纵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古人的修养非常重视慎独的功

夫,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他们深知一般人在和大众相处时为避免舆论的谴责,比较容易收敛自己的言行,而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容易心猿意马,恶念纷飞甚至造作恶业,这就是我们理解的,表里不一,不要人前一面人生一面,比如看不健康的书刊,电视,网络,偷窃,邪淫等,要心存正念,自然时刻会警示自己而成就光明磊落的节操,“经纶”是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临深履薄”,《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像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一样,比喻小心谨慎恭敬戒惧,如果能有扭转乾坤安邦定国的学问才干,也是要他从对待小事,都不敢忽视细微之处,常保持戒慎培养出来的,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行事周密严谨,后人有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我们的周总理也曾说过,自己是举轻若重,事事谨慎小心,所以他们才能在危亡之际挽救国家与民族,成就常人

难以企及的伟业和德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事的成败往往都是决定于细小的地方,怎么可以忽视放逸呢,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德行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古人常讲,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

格言别录2集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事业成功吉祥如意,真正得

到的却很少,并不是命运不公平,许多都是自己性格修养上的缺隐造成的,所以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是我们的德行修养更能够决定我们的命运,这里先祖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得到事业顺利,安乐人生的真因,就要学习圣贤智慧,五千年的结晶,下面这是一副对联,上联是“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就是说心志粗浮

轻率,性情急躁遇到事情不能忍耐反思的人,恰好说明他的修养欠缺,不但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也往往因为计划不周,莽撞冒失而把事情办坏,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帮助,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点世智辩听,最终也必定一事无成,古人讲,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f,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冲是道路四通八达,行人往返众多,繁是地当冲要,事务繁重的意思,处于人事繁杂、纷扰的重要职位,面对顽劣迟钝,不可理喻的人事,处处违背自己的意愿,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就会让人感觉难以忍受,古人告诉我们,就在这些境界中,最好修忍辱,养火就是忍耐降伏怒气,如果态度偏激坚决,不容回转,不但对事情没有帮助,而且事卒以?f,?f是覆败灭亡的意思,终将劳

而无功人人抱怨,自己也难以成就事业,实在是愚痴到了极处,如果在这里边能够忍耐过去,就会得到无穷的利益,所以说一切法得成于忍。

格言别录2集

前一副对联告诉我们,应该避免的,现在讲下联教导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去做,“心平气和千祥骈集”,“骈”字面拆解的意思是两匹马并排驾车,引申为聚集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在各种顺逆境界都能够保持心平气和的人,就能感应各种祥瑞云集,即使是逆境,也会慢慢转变,佛经说境随心转,心平则地平,一切都要向自己内心去求,明朝刑部侍郎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他说“心平气和”四字若不是真正有涵养功夫是做不到的,下手

用功只是在忍辱,境界现前时,能够降伏嗔惠烦恼,能够在境界中控制住怒气不让发作,需要一定的静定功夫,没有定静功夫的人做不到,俗话说冷静,一味强制压抑而不明白道理的人,必定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反而更加激化,所以也有人说,忍耐是有限度的,那都是不明白道理的过失,道理明白了,理智的力量强了,烦恼自然就会平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明了因果,知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切你现在遇到的所有逆境都是你自己感召来的烦恼,当你遇到逆境时,不要怨天尤人,先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好,忏悔改过断恶修善,自然好运就会一点一点的回来了,就可以感召善缘助力,才是真正的祥瑞,所以说心安理得,连忍耐也都不需要了。

格言别录2集

既然保持心平气和,对我们如此重要,为什么还会犯心浮气躁的错误不能改进呢,这里讲到人性,这个“人性”不是本性,而是指习性,“人性褊急则气盛”,这个“褊”字本意是衣服窄小,引申为心量气量见识等狭隘,一个人如果性情急躁,心胸狭窄就容易情绪激动感情用事,情绪激动用心就粗疏大意,浮躁难安,心思粗浮进一步导致神志昏散,头脑不清,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都是因一时冲动耐酿成大祸,于是“乖舛谬戾”,“乖”是背离违背的意思,“舛”是不顺利差错,“乖舛”就是谬误差错的意思,“诊”就是过错谬误,不合情理,“戾”是弯曲指人有乖张,违逆乃至暴戾的意思,这四个字连在一起,是强调各种差错,谬误非常多,不胜枚举,于是种种的不顺利和障碍接踵而来说之不尽,

这种种恶果都是由于随顺烦恼习气,在境界中不能保持心平气和急躁狭隘而造成的,怎么可以说是小毛病而不赶快改正呢,所以就要修习静坐,收摄浮气,这里的浮气指浮躁之气。

格言别录2集

这里使用了六个“然”字,语句整齐和雅,令人感受到了古人的修养极致,“自处超然”,“超然”既指高超出众,又有离尘脱俗的意思,自已修持要清净超脱,不被物欲牵累束缚,古人又有一句话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就是超然的意思,“处人蔼然”,“蔼”是和善温暖,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蔼慈祥,令人感受温暖可亲,而不能待人冷若冰霜,孔老夫子的五德指,温良恭俭让,第一条就是讲温和,《第子规》说,怡吾色柔

吾声,并不单单是对待父母才需要的,而要扩大到对一切人与物,诚于中而形于外,心地慈悲充满爱心的人,自然不可能有粗暴的态度与言辞,所以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无事澄然”,“澄”是清澈明净,没有事情的时候,心境明净犹如止水,不起妄想杂念,“有事斩然”,“斩然”是毅然果断的意思,有事情来的时候,不推脱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当机立断,果断并不是鲁莽,而是从清净心中自然开发出的智慧,如果托泥带水苟且因循,心又怎么会清净呢,所以静时澄然与动时斩然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得意淡然”是我们在事事顺利,春风得意的时候,淡泊不染不会得意忘形而失于检点,“失意泰然”是在事业不顺,抱负不能伸展不得志的时候要泰然处之,不能急躁悲观,更不能怨天尤人,心怀不平,在现实生活与工作当中,当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如意的地方,不要指责环境或者他人对自己的不

公平,而是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做得还不够好,这样心自然也就平静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在逆境中反省改过,自己的德行与福报都会提升,何况任何事的成就都有一定的时节因缘,因缘未至时努力充实自己的德行与能力,自然会促成因缘早日成熟,得意时能够淡然,不受名利束缚,失意时自然也容易放下,离开了得失的念头,随处都可以怡然自得,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被外境所转,实在是相当高的修养境界了。

以上讲的十六条是《存养类》想必您已经有了简

单的了解,下面我们就讲《持躬类》,《持躬类》在《格言别录》这本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先哲们对实践的重视,像《弟子规》所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持躬类》我们先拆解它的字面意思,

持躬,持是受持保持,躬行亲身落实,持躬就是力行。

格言别录2集

“睿”是明智,思虑通达的意思,“睿智”也就是聪明

智慧,“守之以愚”就是不可外露的意思,用愚钝才能保持,当你有了智慧的时候,就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实的智慧是从清净心中生起的,自然会通达一切,从外面学来的,不过是常识而已,佛家讲世智辩聪,就是一般人讲的小聪明,如果急于炫耀只是暴露自己的浅薄罢了,“道德隆重”,“隆重”是尊崇的意思,道德高尚地位尊崇,要懂得谦逊虚心,才能长久保持不失,真正有道德的人知道,一切众生自性是平等的,本来

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有钱有权的人才能得到尊重,而地位卑微的百姓,就要受到排挤,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看做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自然就会尊重一切众生,而没有丝毫轻慢,表现出来的就是谦虚恭敬,大自然的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就是道,谦卑恭敬顺应道就是德,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就已经与道德相违背了,就是没有道德的表现,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格言别录2集

“富贵怨之府也”,“府”在这里是聚集的意思,“富贵”

是世人所追求的福报也是宿世布施修善得来的果报,可是如果享受富贵时,不懂得善用像古诗所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而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灾难,如果富贵而肯布施贫穷,才能利益社会,布施有两种,有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就是拿自己的身心和财富,奉献给别人和社会的意思,比如有些名人明星,会投身慈善事业,但有的人会认为是以慈善的名义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就我来看哪怕是为慈善做了一点点的事情,或是为慈善呐喊,我们都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对他们表示赞赏和支持,“才能身之灾也”,“才能”常常带来身家的灾祸,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许多才华盖世的名人,最后都身败名裂,难以善终,卓越的能力才华,是世人所羡慕的,是利益国家造福民众的必备条件,为什么却会给自己带来

格言别录2集

灾祸呢,其实过错不在才能,而在于没有德行的基础,把才能用错了,“声名谤之媒也”,显赫的名声是招致毁谤的媒介,以德行为基础实至名归,才能安享盛名,如果有名无实,名不符实,甚至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不但会招来毁谤,还将会有更大的灾难,“欢乐悲之渐也”,欢乐过头,就会转成悲哀,所谓乐极生悲,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祸福转换只在我们一念之间,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立身处世要常常存有畏惧惶恐的心,要知道退让,见到眼前的利益,要想到后来的害处,享用到圆满,要想到会有漫溢的时候,能够常常有这样的存心,就能免于灾祸,福贵才能声名欢乐也就不能构成危害了。

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偶尔失言,却没有带来灾

祸,偶尔计划不周,事情竟然侥幸成功,偶尔恣意行事,居然得到小利,于是以后看做常事,成了习惯,渐渐处之泰然,满不在乎,而不加以检点约束,那么大的灾殃就会从这些地方产生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微之处若不防范,往往会使我们的德行受到伤害,事业无法长久,各种灾难纷至踏来,所以作者才讲,这是“人生最不幸处”这里所说的都是一般人很容易忽视的小节,甚至会认为是好事,存着侥幸心理岂不知坏习惯的养成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骄纵放逸,积小恶成为大恶,以致无法回头贻误终身,想要在纷杂的世事中保全提升自己就必须时时保敬畏之心,不侥幸求福,不苟且俞安,普通人总认为磨难是不幸的,却不知道磨难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减少过失,培养谨慎

恭敬的态度,提升能力与智慧,多少贤人君子都是在困苦磨难中成就的,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幸与不幸不用智慧怎么分辨得清呢。

格言别录2集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就是告诉我们在待人处世中能够退让,与人无争,不仅能免除灾祸,而且涵养德行培植福报,其实是大便宜事,在这里能够学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一切圣贤都教人谦虚退让,呵斥斗争,认为启发争端的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世界毁灭的预兆,退让才能带来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人生美满顺利,比如两个人在生活中发生了分歧,一定是从开始的相互谩骂指责,以致大打出手,逐步升级,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都能为别人着想,

退让一步,自然矛盾就化解了,今天的社会崇尚竞争,为了争名夺利互相防范,欺诈冲突日益增多,以致人人自危身心不安,不但得不到利益,连自己安心立命的根本都丧失了,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古人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每一个人每天的日常用度都是有定数的,如果增加一分享受,就折损自己一分福报,福报消尽录尽人亡,受害吃亏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弘一大师虽出身豪门,从小父母就教育他要惜福,他的父亲在大厅上挂着一副对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所以大师一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的,如果我们放纵五欲的享受,令人增长贪心欲望,先哲告诉我们,使人禺蔽者爱与欲也,谚语也说,利令智昏欲令智迷,由此犯种种过失,造种种恶业,不但折损福报,还带来种种的苦难,恶报现前才知道今天贪图享乐的代价,可是后悔也已经迟

了,有智慧的人会把自己的福报和一切大众分享,越施越多,所得的利益和快乐也是受之不尽的。

格言别录2集

“不自重者取辱”,就是讲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自重不是自己抬高自己增长傲慢,而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和自性,真正自重的人无不是谨言慎行,断恶向善,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希望提升自己的灵性,回归本性本善,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不知道自重的人,就会轻浮急躁言语不实,做事鲁莽而被人讥嫌轻视,实在是自取其辱啊。“不自畏者招祸”就是告诉我们脆大妄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会招来灾祸,“自畏”就是自己畏慎恭谨,常常提起警觉,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检点自

己的言语造作,唯恐自己犯过失做错事,唯恐自己违背圣贤教诲,违背自性,所谓“畏”是畏舆论良知,畏因果畏道德,待人处世自然谦畏,敬畏恭畏,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如同面对众人监察,不敢放逸懒散,自然会避免过失,古人也教我们避免后悔和灾祸的秘诀,就是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如果不知“自畏”,错误的认知放任习性,随顺自性以狂妄为勇气,于是心中恶念萦绕,言语行为无所顾忌,因而天天造作恶业,自已还不知道,久而久之恶业积累灾祸现前,后悔莫及。

格言别录2集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矜”的意思是矜?,心中自得自恃,口中夸耀自己,态度骄傲都叫“矜”,即使

“功劳盖世”都抵挡不得一个傲慢自矜,最容易招惹嫉妒乃至灾祸,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一件事的成就,都是靠众人的力量,各种因缘集合而促成的,绝不是个人偶然与孤立所能达到的,功劳越大,背后默默付出奉献的助力越多,因此面对成功更应当生感恩心,怎么可以说都是自己的力量与功劳,而骄傲自夸目中无人呢,因此而失去了众人的帮助,招来嫉妒,灾祸也就不远了,所以老子说,不逢矜故长,《礼记》也说傲不可长,“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就是说天大的罪恶,都抵挡不了一个真诚的忏悔改过,一念回心再大的罪过恶业都能消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自性本来清净,恶业也都是起于一个错误的想法,因此而说错做错,结成罪恶,所以一念真诚的忏悔,就是回归自性清净,恶业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万法从心生从心灭,常

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弟子规》说,过能改归于无,佛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那好这集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想必大家对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将在随后的节目中与大家继续分享学习,谢谢大家。

更多相关推荐:
格言别录

格言别录弘一法师编订学问类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

格言别录(5集)

五各位朋友大家好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半其中的道理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了前面这一类敦品类看似简单只有两条但是真正要明白道理还需要继续揣摩和学习我们下面讲处世类从这一章开始也就是具体告诉我们怎样把圣贤的教...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2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3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繁文,珍藏版)

弘一法师写本格言别??退是保身第一法安?是?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心第一法宜?默宜?娜菀酥??酪???涵?全得一?字凡言??幼鹘允悄?笾??皆起於?臾之不能忍不可不?逆境?境看襟度?喜?怒看涵???前行者地步...

格言别录

格言别录格言联璧录写弘一法师编订学问类凛闲居以体独不动念以知机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为善最乐读书最佳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

格言别录[1]

学问类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何谓至行曰...

格言别录(6集)

六观众朋友大家好接着上一集我们讲到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的接物类这一张强调的是把我们以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在接物方面下面三条是清朝学者张梦复先生临终时对子孙的教导也是对我们后人的教导可说是他一生修养的总结教我们在和人交...

格言别录 翻译

格言别录格言联璧录写弘一法师编订林奇祥译学问类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翻译茅鹿门说人生活在世上应该多做一点救人济世的事情这样的话被救济的人就会对我非...

格言别录(1集)

格言别录依格言联璧录写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弘一法师莫属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祖藉浙江省平湖县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一官宦商富之家...

格言别录——《格言联璧》录写

格言别录格言联璧录写bbsshowthread510875html弘一法师编订学问类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

《格言别录》第八集

第八集提供经验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这句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生活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每天要应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或许很难保持心态的平和稳...

弘一法师编订的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编订的格言别录转载学问类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2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3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

格言别录(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