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课例评课记录

时间:2024.3.10

高中美术鉴赏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

卷首语:现在手机有高仿的,当然属于假货,我这课题也是高仿的,是湘潭美术教研员邓宏的一个课题,我也准备类似的课题,觉得是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手段。对不起了,邓老师,我准备以我努力做好这个课题来表示我的歉意!

《高中美术鉴赏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等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教学研究形式。为了让教学回归“本味”,让更多的教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更好地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行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是很有必要性的。“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或由一位教师连续上几次。呈现给我们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多元解读,对教学的多元构思。让每一位美术教师对比比较、观察分析,进而理解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美术教师的教学相对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同题异构”改变了这个局面,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截然不同的演绎,呈现出不同的光彩,继而展开的教研和评课活动,也让美术教师之间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就每个问题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课例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评议、讨论时,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思想发生碰撞,讨论越发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对“同课异构”进行反思,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同题异构”是一种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全新教研方式。“同题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很快就可以明确。“同题异构”的实施关键在于“异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一节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

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课例研究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同题异构,其积极的意义之一在于探求异中的“同”。同题异构,其积极的意义之二在于探求构中的“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室文化脉络之外,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份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教师每天在课堂上会根据课堂的实际做出无数的教学决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据当时复杂的现实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同课异构”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1、同课异构: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这个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同课异构可以分为“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等形式。本课题主要以网络上同一成功课例为参照,利用原执教者提供经验和资源,本人进行针对本课在几个平行班之间进行“同课异构”的不同的教学实践,环节包括学案设计、课堂实践、博客反思及研讨。在活动中围绕学习目标、学习技巧、组织策略展开研讨。目的是使本人在研讨的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记录的习惯,加强网络之间的交流,促进本人自主地发展,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建构过程。辅以“多人同课异构”,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2、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学习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以提升反思能力为目的,积极建构“同课异构”学案研究的可行性策略和方法。以进行美术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同时更好地用博客方式记述并交流“同课异构”的学案及教育述事。在共享丰富资源的基础上,探究多元化学案的教学模式。在研究基础上提升个人博客及若干“同课异构”的优秀学案。积极探索教学型教研组织实践模式和网络教研体系。

三、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1、“同课异构”学案研究内容

(1)《新的实验》(《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

(2)《美术家眼中的自己》(《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

(3)《托物寄情》(《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

(4)《战争与和平》(《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课);

拟将教研活动流程设为四步法:设计—实践—研讨再实践—发布。

(原教案、视频、照片、反思记录等)。

设计: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每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现状拟定学案,运用网络上原执教者相应的资源或策略支持。对原执教者课例的目标和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博客反思。

实践:自身在不同班级的“异构”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反思和博客记录。同时加强网络交流。 研讨再实践:根据交流和反思在平行班里进行再实践。

发布:在积累一个学期的博客记录基础上,撰写案例或论文或教育叙事,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课例或论文。

2、探索教学型教研组织实践模式——接力递进式“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

通过对网络上的课例、案例和自身教学的案例反思、研讨,针对不足,进行调整、“异构”。在另一个班继续上相同内容的课,再次上传博客对比、研讨。这种研究可以比较不同教学策略的优劣,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3、探索网络教研的体系。

以往的“同课异构”常停滞于经验的层面,本课题旨在借助既有的优秀课例突破这个瓶颈,进入理性研讨层面。有效利用网络,以博客方式使本人与其他美术教师的经验在同一课题中进行交流,共同进步。就具体学案设计及课堂教学细节的微观问题,进行一些交流。在“同课异构”教研组织形式上完成从教案到学案的创新;在当前的形势下,在美术教师人数较少,缺乏教研互动的情况下,怎样加强网络教科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团体优势和网络科研合作共同体等,通过该研究均可提供第一手资料与合理化参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理念

2、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在于——从宏观的素质教育目标出发,跳出过于专业化的学科目标,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创新求异特质,建构生态化课堂。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学案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参与化原则——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专业化成长观点

近几年来,教育理论界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而这一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首先提出来的,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这个理论模型突出了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成为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础,对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不能不看到,这一理论模型是针对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而言的,因此就带有简单化的倾向,特别是忽视了教师原有的理论知识和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教师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同时还忽视了教学实验探究的重大作用,这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不利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大量成功实践,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以下理论模型:已有知识和经验+新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实践探索 +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五、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网络上的其他美术老师的教学案例、博客上相互交流的观点和本校高二年级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1、比较研究法。“同课异构”研究由于多人上同一课,或者一人针对同一内容进行不一样的教学,这样比较性强。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分析、发现、归纳、提炼不同教研活动的操作策略。

2、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课题的研究过程。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研究思路、方法、步骤。

3、个案研究法。用于典型教研案例、课例、活动资料的收集,即时分析、反思。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x月——11月)。

申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进行理论学习。

2、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课题开题,进行专题研究。启动博客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2)聘请教育专家、名师指导。

(3)学习有关课题材料及进行专题研究。

3、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x月——11月)。

(1)整理资料,深入研讨。研究系列案例。

(2)实施“同课异构”课题研讨。

(3)撰写专题总结、专题论文和札记,参与上级论文评比。

(4)继续在博客上撰写案例或论文或教育叙事,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5)阶段性调整相关研究事项。

4、第四阶段:结题(20xx年x月)。

(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

(2)做好结题准备,终结报告、论文等。

(3)申请成果鉴定。

七、条件分析

本课题由厚仁中学美术教师李胜林研究,本人曾组织实施市级课题《农村家庭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影响的实践研究》和《高中学生美术鉴赏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分别获市三等奖。还个人进行过多个市级课题研究,参与学校多个课题研究,所撰写的论文也多次在省、地、市评比中多次获一、二、三等奖,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经验。该课题还得到学校和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学校在各方面支持本课题研究,有信心取得预期效果。

八、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基于本人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几年工作实践,汲取平时所阅读的各类理论著作和对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前提下进行的实践性研究。近几年来,本人为本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对部分研究内容做了实验性的论证。同时我养成经常在网络上学习他人的各种案例的习惯,在自己的博客上也撰写了较多的美术课堂教学方面的教育叙事,上传一些教学课例。积极参与各种关于高中美术教学的网络交流。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我在本课题研究中将着力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的创新探求,在美术课程标准指引下,利用理论指导,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的内容、方法、策略、评价体系。我在研究中立足本校,着眼于高二全体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博客上的交流,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以完成课题研究的总目标。

九、本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形式

1、 阶段性成果:文献分析报告、调查研究报告、阶段性论文。

2、 最终成果形式:案例、论文、最终研究报告。


第二篇:“同课异构”听评课反思


“同课异构”听评课反思

本学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即“同备一节课,同讲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五同活动。我怀着积极认真的态度参加了这次活动,感觉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总结如下:

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执教的老师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尽显不同的精彩。

通过活动,我认识到“同课教研”对于教学的积极的促进意义:第一,教材中的素材是相同的,但可以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第二,教材的知识点是确定的,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组合顺序;第三,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是剪开来观察好,还是整体感知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有感

上个星期听了两节校级研讨课,其中一节是李老师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个问题总是在我头脑中萦绕,不知对否,不吐不快。

本节课总体来说上得还是非常成功的,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采用“问题引导”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自觉地去探究新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整节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组汇报等方式,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尤其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探索出三种方法,并在自我辨析中,得出其中两种都可以;从课堂结构来说,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一直到公式探索结束是25分钟,然后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是结构紧凑;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投入教学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能够在探索中总结知识,运用知识。

但是在这节课中,教师有一个教学设计,我一直在思考,是新颖独特?还是有待商榷?教学前,教师事先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了一个长方体纸盒,标上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同时还用3种不同的颜色标出相对的面,并标出长、宽、高。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说出: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要求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学生用剪刀把长方体沿六个面分别剪开成六个长方形,先摆一摆,再在小组说一说,最后指名学生上黑板摆一摆,说一说。教师先后请了三位学生上黑板摆,第一个同学把六个长方形一字排开,然后分别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第二个同学把相对的两个面(如上下)放在一起,得到(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个同学把一组的三个面放在一起(即上+前+左),得到(长×宽+长×高+宽×高)×2;在此基础上,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在比较中发现后两种比较好。

在学生上黑板的时候,学生摆的和说的基本都还是正确的,但是,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正确的答案究竟是学生在这个动手操作中感知出来的,还是本来学生就有了整体认知,有了计算公式的答案,从而去迎合老师的设计呢?更或者是学生即使把六个面都剪开了,但是在思考表面积时头脑中仍然是围起来的想呢?如果是后两者,那么这个设计有没有必要?又或者这个设计是否无形中反而干扰了学生?把简单的问题反而复杂化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和疑问?其一,说老实话,当把长方体全部剪开,变成散开的六个长方

形后,即使是标了“上下、前后、左右面和长、宽、高”,就连我们老师也一下子难以看出各个面在原来长方体中的计算方法,就我而言还是把它在头脑中围起来再去想该怎么算。普通的学生是不是也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呢?其二,当我们把长方体剪成长方形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确实是简单,但是,在这里要用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去想各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难度是否增加了?是否更为复杂了呢?其三,我觉得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应该还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让学生在以前所学习的二维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整体来感知三维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建立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我觉得很重要。 从教材的设计意图来看,本节课要解决两个知识目标:一是对于表面积含义的理解,虽然这一点难度不大,但是也是一个重点,是学生由二维平面图形发展到三维立体图形的一个重要跨越,是学生首次接触“表面积”的概念,因此教材中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从“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让学生认识到就是要求“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即使学生已经知道了那叫做“表面积”,也还是要循序渐进地理解,最后要准确地总结出“表面积”含义。(很显然,教者只是在课始检查预习文稿时,提问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后面就直接到研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上了。我认为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最后总结概括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就是表面积方法的探索,我觉得在学生得出“就是要求出六个面的和”后,可以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借助长方体模型很重要,即使在后面有些实际问题的题目中,没有直观的长方体图形了,我们不是仍然提醒学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一个长方体来,再想想看每个面应该怎么求?如果可以这样想,那么,是不是不要剪开,而是整体感知更恰当一些呢?不知对否,仅提出来与李老师共同商榷。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 数学 评课记录

上课语言生动精练,课堂组织很好,教学上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组织教学,通过课件让学生形象的体验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并与生活相联系,用了许多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百手整理起驾为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

国培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听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学员培训帐号:USER10058学员姓名:**所在学校名称:武潭镇八一完小培训所在班级名称:小学综合实践班课题:“尊重父母”执教:***班级:五(43)评课:和风听课记录:一、出示课题:尊重父母——…

小学美术教研评课记录

小学美术教研评课记录3月x日,本学期美术教研活动在三小多媒体教室进行。内容是三小教师马娟讲授小学三年级《卵石动物造型》,参加人员小学十年以下教龄年轻美术教师。老师们听课认真,讨论深入活泼,收到良好效果。马老师所…

英语听评课记录

英语教研评课记录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四年级英语B7M2U1评课时间:20xx年x月x日参加人员:全体英语教师评课记录:1.备课教案设计符合大纲要求与课堂教学目标,各环节时间把握得当,环节与环节之间紧密相扣。学生…

《春雨的色彩》听评课记录

《春雨的色彩》听评课记录1.王老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白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一曲欢快的儿歌《种太阳》把孩子们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2.赵老师:注重识字教学。识字教…

听、评课记录、听课感想

听课记录时间:20xx年x月x日上午第三节课地点:高一(2)班授课教师:林丽老师授课内容:地理科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听课实录: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本节(导入不够新颖,较简单)二…

听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大班1.活动名称《小鸡宝宝的新衣》语言目标:1.能看懂图画的主要内容,并尝试讲述图画中的故事;2.和大家分享期待长大的心情,并感受长辈的关爱之情。总结:1.幼儿可简单的进行讲述图画中的故事;2.主题…

《梦想的力量》听课评课记录

《梦想的力量》听课评课记录青州市邵庄镇刘镇小学崔中军经过各位老师的听课,他们给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现总结如下:李娟老师:技术的应用突出了主题,一开头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出了主题,但是视频较长…

听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20xx、10、17今天,我执教《WhatdoyoudoonSundays?》这一课,由我们石桥子镇小学英语集体备课组的老师们来听课评课。这么多老师来听我的课,我很紧张,也精心地备课。听完课以后,每…

王吴学校宗爱群语文教学教研听评课记录2

语文教学研究课听评课记录王吴小学语文教研组授课教师:宗爱群时间:20xx年x月x日星期四第一节课授课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回顾拓展四》参加听评课教师:褚世义、盛玉琴、王秀梅、李丹宝、颜世武、臧卓远、曹建…

听评课记录

《泉水》听评课记录研讨主题: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引导学生,欢迎老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泉”,让学生认读并组词。2、(老师最喜欢其中的一个词,泉水)教师再板…

评课记录(56篇)